为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引导青年学子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让英雄精神以更鲜活的形式传承下去,近日,山西工学院能源工程学院”薪火匠韵·非遗传习““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兰创非遗工作室。团队决定借助软陶这一传统非遗技艺,将英雄陈祥榕的形象立体呈现,队员们亲手制作以陈祥榕为原型的软陶作品,于指尖流转间感悟非遗魅力,在匠心创作中传承英雄精神。
活动伊始,指导教师为实践队员系统讲解了软陶的材料特性与基础技法。指导教师着重强调:“软陶虽名为‘软’,却能在巧手中千变万化,承载厚重情感。今日实践队员塑造英雄形象,不仅要用双手,更要用真心,要让每一道纹理都诉说敬意。”
进入创作环节,实践队员们神情专注。在指导教师的示范下,队员们从揉捏基础色块开始,逐步构建面部轮廓与身体结构。老师手把手指导关键步骤,耐心叮嘱:“注意眉宇间要透露出英气,这是神韵所在;军装的细节要规整,体现军人的庄重。”
队员们专注投入,时而低头揉捻泥料,时而对照影像资料调整细节,遇到造型难题便及时向老师请教。经过揉、捏、搓、刻等多道工序,原本平凡的软陶泥在队员们的指尖逐渐成型:规整的军帽、笔挺的军装……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队员们对英雄的敬意。一抹象征忠诚的橄榄绿,一片代表赤子之心的中国红,在指尖流转、融合,逐渐赋予了泥土以英雄的筋骨与灵魂。
整个制作过程,既是对非遗技艺的一次沉浸式学习,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队员们全情投入,在指尖的揉捏塑形中,仿佛与英雄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一尊尊形神兼备、饱含深情的陈祥榕烈士软陶塑像最终在队员们手中诞生时,现场氛围庄重而感人。塑像或展现其手握钢枪的挺拔身姿,或定格其淳朴坚毅的年轻面庞,无声地诉说着那份对祖国最纯粹、最炽热的爱。
此次活动以非遗技艺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传承与英雄精神学习有机融合。队员们不仅掌握了软陶制作的基本技能,更在亲手创作中深化了对“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理解。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探索非遗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英雄精神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铄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