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柳翔、王雪、秦凤瑶、李家辉、陈世彪)七月的南疆,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热忱。近日喀什大学“胡杨语桥·童心同夏”社会实践团踏着热浪,深入英吉沙县与叶城县,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为当地100余名小学生、中年人以及老人送去了一场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夏日盛宴”。
国语小课堂:字里行间播撒希望
“老师,‘国家’这两个字用甲骨文怎么写呀?”在英吉沙县萨罕镇阔坦(9)村的村委会里,维吾尔族小朋友努尔曼·艾力举着铅笔,眼中满是好奇。实践团成员刘云晓化身“国语老师”,用图文卡片、动画短片和趣味游戏,从汉字起源到日常交流,一点点搭建起语言的阶梯。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诵读《我爱北京天安门》;家长们也跟着节奏学写自己的名字,笔尖在纸上划出歪扭却认真的笔画。小小的课堂里,国语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成了连接心灵的纽带。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及村民讲解汉字的发展历程
扎染体验:经纬之间晕染文化之美
蓝白相间的棉布在水盆中晕开涟漪,像极了南疆天空的云朵。叶城县吐古其乡巴什库木巴村的村民活动室里,“扎染体验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实践团成员王雪手把手教大家折布、捆扎、染色,孩子的眼神里透露着专注、笑声里饱含着惊喜。当解开橡皮筋的瞬间,一幅幅带着民族风情的花纹绽放——有的像沙漠胡杨的枝丫,有的似帕米尔高原的星空。“原来布也能变魔术!”10岁的古丽米热举着自己的作品欢呼。蓝白之间,不仅晕染出传统工艺的魅力,更织就了文化交融的斑斓图景。
▲图为志愿者采访小朋友扎染心得
爱心生日会与探望孤寡老人:点滴温情汇聚暖流
“祝你生日快乐……”当生日歌在村委会响起,30余名孩子闭上眼睛,许下心愿。实践团提前为孩子们准备了蛋糕、书包、文具盒、乒乓球排、跳绳……孩子们吃着蛋糕,拿着礼物,笑成一团。此外,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带着米、油和生活用品探望了村里的孤寡老人,帮他们打扫院子,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一句句问候,一次次陪伴,让孤独的角落也洒满了阳光。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过集体爱心生日
▲图为志愿者探望孤寡老人
▲孩子们收到礼物开心的笑脸
从课堂上的朗朗书声,到染布上的蓝白花纹,再到生日会上的欢声笑语,“胡杨语桥·童心同夏”的足迹里,藏着喀什大学师生对南疆大地的深情。语言是桥,让心灵相通;文化是泉,让情感相融。这场夏日之约,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次青春与土地的对话——以胡杨般的坚韧扎根边疆,用真情搭建起民族团结的“语桥”,让爱与希望在帕米尔高原的阳光下,生生不息。
撰文 | 王雪
图片 | 陈世彪
审核 | 郑红梅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