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学院赴天长市“格物砺文”实践团队前往茉莉书舫,开展以“守护书香环境,共护母亲河”为主题的志愿活动。针对天长市滨河茉莉书舫“24小时全开放+水上环境”双重属性导致的卫生管理难题,开展实地调研与实践改造。团队通过深度清洁、讨论交流等方式,精准定位书舫积灰、蛛网密布等问题成因,并提出优化建议,为现代阅读功能的公共空间提供可持续维护方案,为营造整洁的阅读空间与洁净的河流环境贡献力量。
书房焕新:分工协作擦亮阅读角落
清早,实践团队抵达有“水上书吧”之称的茉莉书舫24小时图书馆。团队队员曹科宇提前了解到,书舫功能性在恢复使用三年后大大降低,逐渐演变成单纯的自习场地。本次团队出行将通过实地考察探究背后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及实际行动的帮助。
队员们仔细观察后发现,长期开放的图书馆有灰尘堆积、书籍错位、蛛网密布等问题。“书架顶层积了不少灰,有些书籍标签都模糊了。”团队队长曾春媛一边拿起抹布一边说,“我们按区域分工,先从清洁卫生入手,再整理书籍。”来参加志愿活动的小朋友们纷纷打起精神在队员指导下进行对图书的分类。
(图为实践团队在进行书舫打扫 潘柯妤 供图)
(图为小小志愿者在整理书籍 潘柯妤 供图)
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图书馆焕然一新,木质勾栏上盘踞多日的蛛网消失无踪,地面缝隙里的灰尘与虫尸被基本清除,乱放的图书也重新归类摆放。“辛苦了啊,”天长市图书馆总负责人边给队员们递水边解释道,“茉莉书舫是天长市人流量最大的阅读空间,但是因为24小时运营加上无人化管理的机制,没有专业人员定期打扫书架整理图书,久而久之这里的卫生死角越来越多,舫内图书借阅机制也基本难以运行,就连借阅机都蒙上厚厚的灰。”
河岸清护:烈日下捡拾生态“伤疤”
书房外的老川桥河河岸植被茂密,但仍见草丛中零星散落的塑料瓶、食品包装袋。团队沿河岸排查,将垃圾分进行分装后扔入垃圾桶。一位路过的当地市民看到队员们整理出的一袋袋垃圾,感慨到:“平时路过没太在意,现在才发现垃圾这么多。你们年轻人做得对,环境要靠大家护着。”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清扫河岸 潘柯妤 供图)
长效守护:座谈会共商生态保护方案
实践团队与图书馆负责人在茉莉书舫外开展小结会议。队员们展示了活动前后的对比照片,分析了书舫功能性大大降低的原因,全木质结构的书舫内陈列着7000余册图书,因24小时无人运营机制且紧邻老川桥河,卫生维护难免成为难题;而由于卫生问题产生的书架积灰就逐渐诱发借阅机积灰、功能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生态保护不能只靠一次活动。”对此队员曾畅提议,“我们可以建立‘月清洁’机制,联合社区居民与学校志愿者定期维护。”负责人深表赞同:“书房计划设置‘环保阅读角’,摆放生态保护书籍,并在入口处设置分类垃圾桶。”“我认为我们可以在河岸增设“禁止乱扔垃圾”警示牌,还可以结合中小学环保教育开展研学活动。”队员荣天意补充到。
(图为实践团队与小志愿者们 潘柯妤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室内清洁+户外护河+长效规划”,将生态保护理念落到实处,让实践团队深化了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提升了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更凝聚起持续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与担当。这场始于茉莉书房的实践,正以“点—线—面”的辐射效应,让生态保护从理念变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
(通讯员 郝佳玉 曾春媛 潘柯妤)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荣天意 曾春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荣天意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