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李海昕 刘艺佳 涂雅莉) 为探索黄河流域淤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行路径,助力黄河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025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淤护河·化淤为肥”实践队整装出发,先后前往泰安市肥城市龙门口水库、龙门村庄及岱岳区金庄村等地,队员们不畏酷暑与泥泞,走访村民、采集水样淤泥,并于次日火速投入实验室研究,利用专业知识探索将废弃淤泥转化为有机肥料的可行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黄河生态保护的青春担当。

调研篇:直击淤积之痛,倾听民生之忧

7月12日至13日,实践队员们依次来到龙门口水库、龙门村、金庄村及汶河二桥河漫滩等地实地调研,经过实地调研,队员们发现这些地方均面临着淤泥淤积与水质恶化的共性问题。龙门口水库因地表泥沙冲刷和生物残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面漂浮死鱼且腥味浓烈;龙门村河道污水横流,杂物漂浮,水体呈灰黑色;金庄村河水污染导致昔日 “碧水” 变 “污水”,河边生态遭破坏;汶河二桥河漫滩水质恶化,鱼群锐减,异味刺鼻。

图为实践成员与肥城市龙门口水库工作人员交谈。

水质与淤泥问题直接影响村民生活生产:龙门村一位挎着菜篮的阿姨坦言,“以前浇灌菜园都用河水,现在河水变脏,已无法使用”;金庄村一位采摘香椿芽的阿姨则表示,“现在河水污染严重,井水也受影响无法使用,只能将井填埋”。多地的实地观察显示,生态环境的退化正逐步改变着沿岸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对区域生态系统构成持续威胁。看到当地淤泥淤积与水质恶化的现状,队员们内心满是沉重。这不仅是水库的 “病痛”,更是生态环境发出的警示。作为青年学子,实践队员深刻意识到,生态保护刻不容缓,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影响着河流的未来。

行动篇:泥泞取样寻良方,实验室里“点泥成金”

为探寻淤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行路径,实践队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开展采样与实验研究。在金庄村河漫滩,队员们两人一组,穿上泥靴、戴好手套,先清除表层杂物,精准采集 0-15cm 的表层淤泥与水样,分装标记后存入含冰袋的保温袋;随后在汶河二桥河漫滩的两个相邻采样点,沿用相同规范完成样本采集,全程记录各点经纬度,确保样本不受污染且维持微生物活性。

▲图为实践队成员穿着泥靴踏入淤泥浅滩取样。

返回校园后,队员们争分夺秒投入实验,迅速将样本冷藏保存,随即启动淤泥转化为肥料的研究。实验中,先对淤泥筛分去杂,按比例加入适量高活性氧化钙搅拌静置;沥水调整含水量后,添加有机肥发酵剂拌匀堆放发酵,期间队员们轮班监测堆体温度,在夏季高温环境下精准把控翻堆时机,待温度升至 65℃左右及时翻堆降温;后续经粉碎、烘干、筛分、冷却等步骤,最终成功将污染淤泥转化为 pH 值中性的缓释型有机肥料。

▲图为实践队员向淤泥中加入有机肥发酵剂后搅拌。

这一过程中,队员们克服了高温环境下的温度调控难题,以专业操作实现了 “变废为宝”—— 让原本困扰河道的淤泥成为可滋养土地的有机肥料。这一尝试不仅为解决河道淤积污染提供了具体方案,更将科研成果与生态保护、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为黄河流域淤泥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展望篇:化淤为肥护生态,青春助力黄河清

此次 “清淤护河・化淤为肥” 队沿黄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切感受到黄河支流淤积污染对生态与民生的严峻挑战,更通过严谨的科研实践,成功探索出将河道淤泥“变废为宝”转化为有机肥料的有效路径。这场“点泥成金”的实验,是青年学子运用专业知识守护母亲河的生动注脚,也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可以协同推进,污染治理与绿色农业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让淤积的隐患化为滋养土地的希望,在减轻污染的同时助力绿色农业。

这一成果的潜在价值显而易见:对生态而言,可降低河道清淤成本,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对农业而言,缓释型有机肥能助力绿色种植,减少化学肥料使用;对民生而言,若能推广应用,将改善沿岸水质与土壤,为村民生活生产创造更优环境。

实践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跟踪该有机肥在农田中的应用效果,不断优化转化工艺,力求让技术更贴合实际需求。期待这份来自青年学子的创新方案,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黄河生态保护,共同将 “化淤为肥” 的探索转化为守护母亲河的实际行动,让黄河流域的每一条支流都能重现水清岸绿的生机,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沿岸百姓。(撰稿:涂雅莉 刘艺佳 李海昕 图片:崔琳青 赵燕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静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茹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6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