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族群众共同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今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期,也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而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正是决胜这两个关键期的重要路径,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需要以此为战略抓手和重要助力。
2025年7月7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耘志·青年行”志愿服务队满怀热情,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普昌镇。在这里,队员们聚焦人才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推广团队乡村数字信息平台、开展乡村人才需求调研以及理论宣讲和非遗探访等活动,深度感知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创新活力。
普昌镇普昌村积极推广团队自主创建运营的“乡野人才站”微信公众号。此外,队员们通过发放问卷向当地群众了解民族地区乡村人才现状与需求,问卷内容涵盖乡村人才岗位需求、技能培训需求、青年返乡创业意愿、村民数字工具使用程度等方面,力求为民族地区数字乡村人才建设汇聚真实、有效的数据力量。
此外,队员们与当地帮扶干部、乡镇干部进行深入交流,对该村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人才现状、返贫防控等现状及规划有了深入了解并真切感受到了民族地区乡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乡村基层干部的担当。
理论宣讲,青年之声唱响时代旋律
在普昌镇所属的普昌村和斯普村。志愿队将创新理论、民族团结的故事、防艾禁毒知识融入歌唱、朗诵、说唱等形式中。激昂的红歌唤起共鸣,深情的朗诵传递信念,动感的说唱点燃现场。创新的宣讲方式打破了传统理论宣讲的距离感,赢得了在场彝族同胞们的阵阵掌声和热情互动,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彝绣探访,指尖经济赋能共同富裕
服务队还有幸探访了当地举办的彝绣技能培训班。该班技能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传承人阿西巫之莫老师向志愿队员们展示了培训班学员们的彝绣作品,并告诉大家彝绣这门中华传统优秀民族技艺已成为了带动当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共同富裕的共同体,精美的绣品,动人的传承故事无不彰显了国家发展民族非遗特色产业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政策温度与实践伟力。
一路走来,队员们发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既需要现代数字技术的“赋能”,也离不开本土特色文化的“铸魂”。在国家的领导下,古老的民族技艺焕发新生机,青年的力量为乡村注入新动能,各民族同胞正携手并肩,共同编织着中国式现代化壮丽画卷中属于凉山、属于甘洛的精彩新篇章。
通讯员:余静 敬一丹 蹇宇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