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颗梨的香甜,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生计与希望;一群青年的足迹,不仅是校园到乡土的跨越,更是责任与使命的接力。2025年7月7日至12日,武汉工商学院学生会“云岫青苗服务队”在任阿姨和刘阿姨的热情引荐下,走进了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走马镇伏虎寺村陈家梨园。两位阿姨常年扎根基层,熟悉当地情况,正是她们的牵线搭桥,让队员们得以顺利踏入这片充满故事的果园,在南充烈士陵园的红色精神感召下,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青年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探梨园根脉:红色记忆与梨香交融的乡土密码

伏虎寺村的清晨,薄雾如纱,缠绕着陈家梨园的千棵梨树。任阿姨和刘阿姨早已在村口等候,见到队员们,便笑着迎上来:“这梨园可有年头了,陈爷爷一家三代人都在这儿种梨,你们有啥想了解的,他准能给你们说个明白。”在两位阿姨的带领下,队员们踏着沾满露水的田埂,走进了这片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果园。

任阿姨简单介绍了梨园的基本情况:“这里的梨品种好、口感甜,但这些年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管理和销售都成了难题。”刘阿姨则补充道:“陈爷爷是村里的老把式,种梨经验足,就是不太会用新法子,你们年轻人脑子活,多跟他聊聊,说不定能找到帮上忙的地方。”说完,两位阿姨便忙着去联系其他村民,让队员们安心留在梨园调研。

陈爷爷粗糙的手掌抚过斑驳的树干,树皮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故事。队员们这才知道这棵“百年老梨”是陈爷爷的爷爷年轻时栽的,那时候兵荒马乱,祖辈们靠它结的果子换粮食,养活了一家人。队员们围坐成圈,认真听着陈爷爷讲述梨园的过往,记录下劳动力短缺、销售渠道单一、运输损耗大等痛点问题。

图为任阿姨和刘阿姨带领云岫青苗服务队走进陈家梨园。饶志轩 供图

助梨园产销:直播试水与实操破局中的青春智慧

“好梨卖不出好价,就像千里马遇不上伯乐。”果农李大叔的叹息,道出了梨园的销售困境。队员们调研发现,梨园90%的销售依赖传统批发,线上渠道几乎为零,这正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写照。

想到任阿姨“多试试新渠道”的叮嘱,队员们决定用直播为梨果“打开一扇窗”。第一次直播那天,队员们提前在梨园做好准备工作,把手机架在三脚架上,镜头对准枝头饱满的梨果。李大叔起初紧张得手心冒汗,在队员们的鼓励下,慢慢说起自家梨的特点:“咱这梨是‘冰糖心’,咬一口能流出甜水,施的都是农家肥,没打农药,小孩老人都能放心吃。”队员们在一旁补充介绍梨园的海拔、光照、土壤优势,偶尔穿插李大叔凌晨三点起来疏果的日常,直播间的评论渐渐热闹起来:“爷爷好实在,想买!”“怎么下单?要两箱!”

这场直播虽然只吸引了一千多人观看,却接到了56单订单,总重量超过300斤。更重要的是,它让果农们看到了希望——原来不用等批发商上门,自家的梨也能卖到全国各地。队员们趁热打铁,教年轻果农小陈注册抖音账号,拍摄“梨花开了”“疏果小技巧”“采摘日常”等短视频,还制作了简单的直播脚本,让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针对运输损耗问题,队员们没少下功夫。他们买来泡沫网套、硬纸箱、防震气泡膜,和果农们一起做实验:先用网套裹住梨果,再分层放进带隔板的纸箱,最后填充气泡膜防止晃动。试发几单到成都、重庆后,买家反馈“果子完好无损,新鲜得像刚摘的”,坏果率从30%降到了5%以下。李大叔摸着改良后的包装,笑得合不拢嘴:“这法子比竹筐强十倍!以后再也不怕运输坏果了。”

图为云岫青苗服务队在梨园开展助农直播。胡凯豪 供图

强梨园根基:协作提效与经验留存中的长远考量

“年轻人走了,地里的活没人干,这是最愁人的。”陈爷爷望着空荡荡的梨园,语气里满是无奈。队员们统计发现,伏虎寺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65%,梨园采摘、疏果等重活全靠老人硬撑。想起刘阿姨“多想想能落地的法子”的提醒,队员们决定借鉴“互助合作”理念,协助村里组建“梨园采摘互助组”。

队员们挨家挨户登记各户梨树的成熟时间、劳力情况,用Excel制作了详细的排班表,让原本需要3天完成的采摘任务,2天就能收尾,还减轻了老人的负担。陈爷爷感慨道:“还是年轻人脑子活,这法子既省力又暖心,以后就算你们走了,咱也能自己接着干。”

为了让实践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队员们熬夜整理出《陈家梨园助农手册》,里面不仅有直播操作步骤、防震包装教程、互助组运行规则,还有队员们调研总结的“梨果分级标准”——按大小、色泽、甜度将梨果分为三级,建议不同等级定不同价格,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手册最后一页,印着云岫青苗服务队每位成员的联系方式:“无论什么时候,遇到问题随时找大家,视频连线教你们!”

图为云岫青苗服务队与刘阿姨在梨园交流。胡凯豪 供图

图为云岫青苗服务队制作采摘互助组排班表的过程 。胡凯豪 供图

承梨园希望:梦想指引与青春续航中的使命担当

离开伏虎寺村的前一天,队员们特意去向任阿姨和刘阿姨道别,感谢她们的引荐和帮助。任阿姨笑着说:“能看到你们真心实意为村里做事,咱就高兴,这些成果都是你们和果农们一起干出来的,以后常来看看。”刘阿姨则叮嘱道:“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你们留下的那些法子,得让果农们真正用起来才行。”

随后,队员们在梨园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分享会”。果农们带着自家的梨果赶来,小陈兴奋地展示手机:“抖音账号涨了200多个粉丝,有人专门私信问下次直播时间!”李大叔捧着试发的快递单,指着“北京”“上海”的地址说:“咱这山沟里的梨,真能走到大城市了!”

队员们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以前在课堂上学‘乡村振兴’,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直到亲手帮着摘梨、打包、直播,才明白这四个字里藏着多少农民的期盼。”“在烈士陵园听到先烈们为家园奋斗的故事,再看到果农们对好日子的渴望,突然懂了:咱这代人的‘战场’,就是在乡村的田埂上,用知识和汗水让这片土地更美好。”

走的那天,果农们提着刚摘的梨果来送行,陈爷爷把一筐最大最甜的“冰糖心”塞进队员们的车里:“这是咱梨园的心意,谢谢你们这些年轻人!”队员们望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梨园,心里清楚:这次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任阿姨和刘阿姨的朴实话语、果农们的殷切期盼,都化作了沉甸甸的责任。

图为云岫青苗服务队与刘阿姨合影 。胡凯豪 供图

一颗梨,从枝头到舌尖,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无数人汗水的凝结;一群青年,从校园到乡土,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使命的传承。云岫青苗服务队虽然离开了,但直播的镜头仍在记录梨园的故事,互助组的排班表仍在保障采摘效率,《助农手册》的字迹已被果农们翻得有些模糊。

这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青年的使命,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脚踏实地的坚守,是把课堂知识变成农民能用的办法,是把城市经验变成乡村能接的模式,是把红色精神变成服务社会的动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每一颗梨的香甜,每一位果农的笑容,都是对青春使命最生动的诠释。而这份使命,将永远指引着青年们,在祖国的大地上,续写更多“梨香漫野,振兴可期”的故事。(供稿:武汉工商学院云岫青苗志愿服务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