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7月6日,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低空应用技术学院“麒麟承银”突击队走进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冠柏珠宝首饰工坊,探寻这座“中国首饰之都”在传统工艺与时代创新中的发展密码。
梅陇银饰:
百年技艺托举乡村振兴
梅陇镇的银饰光芒自清初民末便已点亮,作为全国闻名的“中国首饰之都”,2005年被授予“中国首饰之都”称号,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金银首饰加工基地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
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产业集群,不仅是当地经济支柱,更成为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民生依托 —— 仅冠柏珠宝首饰工坊一层就提供数十个岗位,让无地可种的村民靠手艺实现丰衣足食,生动诠释了“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路径。
漫步梅陇镇,鳞次栉比的银饰工坊里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这里的银饰产业早已超越单纯的手工艺范畴,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据当地从业者介绍,许多无地可种的村民通过进入银饰工坊就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手艺变收益”的安稳生活,而这正是梅陇银饰产业扎根乡土、反哺社会的生动写照。
百年技艺在此
化作支撑一方发展的 “活态经济”
为 “百千万工程” 中的产业振兴
写下鲜活注脚
匠心淬炼:
从蜡塑到成品的千锤百炼
走进冠柏珠宝首饰工坊
展示柜中陈列的银饰瞬间吸引了
突击队队员们的目光
镶嵌锆石的戒指闪耀夺目
串联成链的手链精致灵动
“一件银饰的诞生,要经过十多道工序的打磨。”工坊经理的介绍揭开了工艺的神秘面纱。队员们跟随经理的脚步,逐一探访蜡塑、注石膏、高温烧制、银水浇筑、打磨镶钻等流程:蜡塑师傅专注地将蜡液注入硅胶模具,勾勒出银饰最初的轮廓;布轮组师傅每天打磨上百件银饰,让每一件作品都焕发温润光泽;质检人员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细节,确保每件成品都完美无瑕。
从蜡块的塑形到银水的浇筑
从粗糙的初坯到璀璨的成品
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一步工艺要点
不时与工匠师傅交流探讨
“原来看似简单的银饰,背后藏着这么多学问!”队员陈晓艺感慨道,工匠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分量。
青年担当:
在传承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
探访中,队员们既惊叹于工匠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更敏锐捕捉到创新的活力——当国潮元素与银饰碰撞,当手工技艺对接全球市场,古老工艺正焕发新生。
“传统不是守旧,是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队员谢子帆的感悟道出青年共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或许能以更前沿的视角,为工艺注入年轻化灵感。
与工人交流时,队员们发现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对工作的珍视。“银饰产业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百千万工程’中‘强县促镇带村’的纽带。”突击队队长李嘉鑫表示,这次实践让大家真切理解到,唯有产业扎根乡土,乡村振兴才有持续动力。
暮色中,队员们的身影与工坊灯火交融,眼眸里映着银光,更燃着思考的火苗。熔炉里不熄的银水,恰如需要青年接续的传承薪火。此次梅陇之行,不仅是一次工艺探秘,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麒麟承银”突击队
将把所见所感带回校园
以青年之声传播梅陇故事
用青春之力助力
传统工艺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让银饰在创新中焕彩
让银饰之光闪耀更远的未来
创新的锋刃
一旦由年轻的手勇敢握起
古老的灵魂
便能在新时代的脉搏上
再次铿锵起舞
梅陇银饰的故事
远未抵达终章
它正被一锤一錾
敲打向更辽阔的
未来
初审 丨 丛培辰
复审 丨 叶柳汝
终审 丨 张纯良
出品 丨 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麒麟承银”突击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子帆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谢子帆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