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7月8日,安徽医科大学“医线暖阳”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合肥市多处基层社区开展“三下乡”活动。从追忆红色征程到守护基层健康,从精护银发暮年到探访精康人群,“医线暖阳”的足迹温暖而坚定,他们以青春之力织密基层健康防护网,以实际行动助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落地生根。
▲图为安徽医科大学“医线暖阳”暑期社会实践团合照
校史重习:继往开来光明路
于前辈事迹中砥砺初心,在历史文脉中汲取担当。实践团重返校园,专访校内两位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丁贤平与张承业。丁老师深情回忆起他在乡间行医的八年经历,讲述基层实践的经历如何锤炼出他勤勉踏实的行医底色,并嘱托青年学子要“思想走正路,努力学好习”;张老师则追述了入党后便投身防汛抢险的壮举,讲述自己在科研一线“踏野寻虫”、摘得国际金奖的坚韧与执着。医道之薪火,便在这场青春与银发的双向奔赴中悄然传承、生生不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安医退休老教师
一场青春与银发的对话,一次与历史与信仰的相遇。在传承教育精神的过程中,“医线暖阳”的成员们不仅亲手触摸到了艰苦奋斗的厚重历史,也在潜移默化中接过了属于这一代人的使命。他们将以求真基因为根,以专业素养为翼,在新时代的医学征程上赓续精神血脉,书写属于青春的守护答卷。
情系社区:织就基层防护网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实践团深入基层社区,以七天时间绘就了一张集知识厚度、情感温度与专业深度于一体的健康守护网,用青春力量为基层社区建设注入不竭的活力。
在科普课堂上,健康知识如涓涓细流,润泽人心。实践团成员讲解常见病防治,帮助老人掌握慢病管理要点;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引导情绪调节与心态调适;普及生活安全常识,细说用电、用气、饮食、出行之道;演示应急救护技巧,传授心肺复苏与海姆立克法实操要领;剖析典型诈骗手法,提升识骗防骗的警觉与能力……老人们学习热情高涨,笑声与掌声频频回响。
▲图为宣传急救科普知识小课堂
“这个小花好漂亮,你教的真好呀!”一位奶奶抚摸着自己刚刚完成的手工花,脸上笑意盈盈。在手工互动活动环节,实践团成员手把手地教老人们制作小花、小动物、龙头帽等精致饰品。在龙头帽手工制作活动中,老人们专注地裁剪、拼接。当色彩鲜艳、造型精美的龙头帽制作完成,老人们迫不及待地戴上,开心地与志愿者合影留念。活动现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许多老年人一边动手制作,一边与实践团成员畅谈家常,原本略显拘谨的气氛逐渐转为亲切自然。手工成品虽小,却承载着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联结。
▲图为开展手工制作活动阶段
在健康监测与义诊服务中,成员们发挥专业所长,连续七天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并记录数据,提供科学指导;同时联动京东方医院、佳冠口腔、三卿居养等机构,将“健康门诊”搬进社区:中医推拿舒缓疼痛、口腔检查、电图评估与中风筛查……健康检查便捷准确,个性建议温和细致,真正做到了“把专业服务送到家门口”。
▲图为协助老人参与体检
实践团成员以专业知识强化社区健康防线,以温暖陪伴筑牢情感纽带,以实际行动诠释“健康中国”的基层内涵。实践团将继续深耕社区医疗沃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健康服务更可及、更精准、更温暖。
银龄关怀:深耕养老服务田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实践团在活动期间穿梭于老旧楼道与社区街巷,以医学专业为笔、以人文关怀为墨,在养老服务的田野上深耕细作,为银发群体送上踏实的健康守护。
团队秉持“精细化干预+个性化支持”理念,每到一户都拿出随身携带的血压计、血糖仪,结合细致问询,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精神状态、用药规律与基础病控制情况。针对高血压患者,他们手绘低盐饮食图谱,在药瓶上贴好醒目的服用标签;面对糖尿病老人,耐心讲解血糖监测的时间节点,将专业的慢性病预防知识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同时,成员们将关怀的目光投向默默付出的家属,他们主动拿起抹布、扫帚,清理窗台的积尘与角落的杂物,静静倾听家属倾诉照护压力,让家属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图为志愿者入户为老人测量血压
▲图为志愿者为老人打扫卫生
为破解卧床患者的照护难题,团队以家属为核心纽带,联动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养老资源,推动“医养社”协同发力。他们记录高龄老人的饮食偏好与作息规律,为独居老人定制“早餐搭配表”,为失能患者设计“床边康复操”,逐步构建起“预防-干预-支持”的全链式服务体系。从血压数值的精准记录到情绪状态的细致观察,从用药提醒到环境改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医学生的专业底色,每一次服务都在编织社区“银龄关怀”的暖心网络。
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养老服务的需求半径,用专业填补居家照护的服务空白。在深耕社区养老的实践中,他们践行着“健康所系”的医者誓言,让青春力量在守护夕阳红的事业中绽放光彩。
倾心护康:筑牢精康守护堤
为织密精神障碍患者关爱网络,提升社区康复服务水平,实践团联合井岗镇残疾人之家,开展精康融合入户走访活动,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筑起守护健康的坚实壁垒。
在蜿蜒的社区街巷间,实践团成员逐户敲响患者家门,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启深度交流。他们手持记录册,仔细询问患者近期病情波动、药物服用剂量与频率,核对药盒上的标注是否与口述一致;观察患者居住环境,从床铺整洁度到日常用品摆放,捕捉生活细节中潜藏的需求。面对因病情反复而情绪低落的患者,团队成员采用温和的沟通方式,鼓励其表达感受,避免施加心理压力。每一次交谈都细致入微,每一条信息都认真记录,从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社交功能到家庭监护难题,全方位构建起精准的健康档案框架。
▲图为入户探访精神障碍老人
走访结束后,实践团迅速整理信息,为走访的精神障碍患者逐一建档。他们将零散的信息碎片串联成系统档案,从基本个人信息到病情发展轨迹,从日常服药记录到家庭支持情况,形成“一人一档”的专属数据库。团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档案数据,精准识别患者群体共性问题与个体差异,反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后续个性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让康复关怀既有温度又有精度。同时,实践团还通过讲座宣传、发放手册、现场答疑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精神障碍防治知识,纠正对患者的偏见与误解。未来,实践团计划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志愿者”四位一体的康复支持体系,推动入户走访常态化,探索多元化康复服务模式,助力精神障碍患者逐步走出阴霾,重归社会温暖怀抱。
心系桑榆暖,躬身万里途。七日光阴的踏实足迹,丈量着基层医疗建设的殷切期盼。热忱的目光追寻红色印记,青春的实践书写基层答卷,紧握的双手传递敬老温情,温暖的话语融化心灵坚冰。在一次次躬身力行中,安医学子愈发体悟到“扎根基层”的千钧深意。青衿之志,履践致远。愿这点点星火,化作安医百年不熄的炬火,以“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信念,映照每一寸渴望关怀的角落。
撰文 | 燕宇轩 陆锦昊 蒋佳纯 张迪迪 黄语嫣 孙筱雅
图片 | 陈家欣 戴佳慧 李季晓彤
审核 | 韦永浩 燕宇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燕宇轩 陆锦昊 蒋佳纯 张迪迪 黄语嫣 孙筱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锦昊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