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寿”卫银龄实践团走进寿县黄圩乡,开展“反诈宣传进乡村”系列活动。通过创新宣传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切实提高农村群众尤其是留守老人的防骗意识,为乡村振兴筑牢安全屏障。

精心筹备:反诈宣传警校“手拉手”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寿”卫银龄实践团与当地警方紧密合作,精心筹备此次反诈宣传活动。在活动前期,实践团成员与公安干警多次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地区常见的诈骗类型和手段,共同制定了详细且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讲理论,更要用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传播反诈知识。”民警亲切地为他们讲解。警校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警方提供了专业的反诈知识和案例支持,实践团则发挥专业特长,结合护理知识,将反诈宣传与健康科普相结合,为农村群众打造了一场全方位的安全守护盛宴。

生动演讲:方言赋予知识“亲切感”

在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们用生动活泼的方言为村民们讲解反诈知识。他们将复杂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技巧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表达出来,让村民们倍感亲切。通过一个个真实的诈骗案例,实践团成员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诈骗分子的常用伎俩,生动还原了手机里的‘中将喜讯’、街头巷尾的‘免费午餐’、电话里的‘亲情绑架’”等典型案例。讲到关键案例,实践团的情景剧成员掏出手机,用急切的语气,模拟诈骗来电:”喂,妈,我出车祸了,现在要很多钱送我去医院治病,你快给我转钱啊"。扮演受害者的成员更是演出精髓,皱着眉头不断徘徊,嘴里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孩子出事了,我要给他打钱,快点把我的养老金都拿出来!”精彩的情景扮演使乡民们印象深刻。

村民们纷纷表示,用方言讲解的知识更容易理解,也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不仅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还让反诈知识在乡村深入人心。76岁的王奶奶在实践团成员提供的”真假小骗局“游戏中成功识破骗局,开心地说:"这些娃娃讲的真好懂,教的方法也真管用,以后接到陌生电话我就晓得咋应对了!"

科技赋能:打通反诈“最后一公里”

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实践团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助力反诈宣传。他们通过发放反诈宣传资料、现场演示反诈APP的使用方法等方式,引导村民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耐心讲解其功能和重要性。此外,实践团还利用乡村广播、微信群等平台,定期推送反诈知识和预警信息,确保反诈宣传无死角、全覆盖。通过科技赋能,实践团成功打通了反诈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让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反诈信息,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张大爷,这个红色按钮是举报功能,遇到可疑电话就按它。”实践团成员耐心地为张大爷调试手机。村支书感慨道:“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开十次会都管用。”

长效机制:让反诈之溪细水长流

此次“反诈宣传进乡村”活动并非一次性的短期行为,而是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寿”卫银龄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期举措之一。实践团计划与当地村委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反诈宣传活动,并将其纳入乡村治理和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持续的宣传和教育,逐步提升农村群众的反诈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诈的良好氛围。同时,实践团还将结合护理专业优势,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健康护理服务,真正实现“健康与安全同行”,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

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寿”卫银龄实践团此次深入寿县黄圩乡的“反诈宣传进乡村”活动,不仅为农村群众送来了实用的反诈知识,更传递了乡村振兴路上的安全理念。通过警校合作、方言演讲、科技赋能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实践团成功将反诈宣传融入乡村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摄影:“寿”卫银龄实践团 文稿:孔菁燕、李晓雅 )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晓雅 孔菁燕 袁梦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梦柔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3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