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脚步叩响千年老观镇的石板路,一场守护与创新的故事在此上演。为深入贯彻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号召,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传承·乡韵双遗薪火路”小分队奔赴“灯戏之乡”四川阆中老观镇。小分队以专业与热忱,探寻传播国家级非遗瑰宝川北灯戏与亮花鞋,将政策倡导的“活态传承”与“群众参与感”化为赋能乡土、激活文脉的生动实践。这不仅是响应号召,更是一场青春守护与非遗传承的双向奔赴。
一、青年成长:在躬身实践中读懂文化根脉
深扎乡土,聆听创新的智慧
通过深度对话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马洪文,小分队不仅详细了解了两项非遗的精髓,更目睹了他以歌曲、创新剧本等形式探索的“破局出新之道”——其核心在于词牌名。这不仅是知识的解惑,更是对非遗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的深刻领悟。
知行合一,淬炼专业担当
从设计趣味非遗问答,到创新策划剪纸、漆扇体验活动,再到架起设备进行实时直播推广,团队成员将文旅专业知识转化为激活乡土文化的实际行动。在“非遗如何走进现代生活”这一课题上,他们交出了充满创意的答卷。
二、村民受益:让非遗从“听说过”到“摸得着”
唤醒文化认同感
团队成员走街串巷的亲切讲解,点燃了村民对身边非遗的好奇与自豪。文化广场上踊跃参与的乡亲们,用行动证明:沉睡的瑰宝,需要被看见、被了解才能真正被珍视。
零距离触摸文化温度
百余名村民亲手体验剪纸的巧思与漆扇的雅韵,在剪刀的开合间、在漆扇的流转中,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可感可触、充满乐趣的“身边事”。活动现场的欢声笑语,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乐章。
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小分队的直播镜头,不仅记录下村民专注体验的动人瞬间,更将老观镇非遗的魅力实时传递给万千网友。线上线下的热情互动,让村民们感受到:家乡的宝贝,原来有这么多人喜爱!
三、非遗新生:青春力量点燃传承“新薪火”
“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小分队用新颖的体验活动和传播方式,打破了非遗传承的时空壁垒,让古老的技艺以更鲜活、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真正实现了“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探索“非遗+”的活化路径
小分队成功验证了 “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新媒体传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场实践不仅为老观镇的非遗项目拓宽了展示窗口,更探索出一条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促进文化消费、赋能乡村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播下长效守护的种子
青年力量带来的关注度与创新思路,为当地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团队留下的视频、直播片段、活动模式等宣传素材和建立的线上观众、潜在兴趣者等连接,如同播下的种子,将持续滋养非遗在乡土中焕发生机。
这是一次青春的实践,更是一场文化的接力。小分队以热忱与智慧,证明了青年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他们不仅守护了千年古街的文化根脉,更点燃了非遗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的无限可能!
来源|赴老观镇“传承·乡韵双遗薪火路”小分队
文案|唐梦
图片|杨佳芸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