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传承敬老爱老美德,记录岁月故事,7 月 7 日,重庆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基层实践服务团" 走进江津区双福街道江成老年公寓,开展 "时光印记,守护传承" 实践活动,通过为老人拍照留影、倾听人生故事,用青春力量守护银发记忆,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
关键词:敬老爱老 岁月记忆 实践担当 倾听守护
一、实践目的:作为学校组织的基层服务践行团,"基层实践服务团" 通过走进老年公寓,为老人拍摄照片、开展访谈交流,记录他们的生活点滴与时代记忆,既能为老人留存美好瞬间,也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敬老爱老的意义,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在服务中成长历练,传承中华民族尊老传统。
二、实践活动的准备及开展:7 月 7 日前,团队成员聚集开会,明确活动流程、人员分工及注意事项,由带队老师强调与老人沟通的技巧和礼仪,如保持微笑、耐心倾听等。同时,团队采购相框、背景纸等拍摄物资及玉米油、东北香米等慰问品,做好物资和精神的双重准备。7 月 7 日当天,团队 7 点集合前往老年公寓,有序开展拍照留影、访谈交流、参观探访等活动。
三、基本情况:江成老年公寓作为当地重要的养老场所,见证着重庆养老事业的发展变迁,也承载着老人们的生活记忆。老人们在这里的日常起居、休闲活动,既反映着当下养老生活的安宁,也藏着过去岁月的珍贵故事。实践团成员通过与老人面对面交流,从他们的讲述中感受时代的发展,从敬老院的运营中了解社会养老的现状,用实际行动为老人们送去关怀与温暖。
四、实践内容:
(一)实践基本内容
1.影像留存,定格时光
(1)为老人拍摄单人照、合影等,现场搭建背景架与背景纸,营造温馨拍摄氛围,根据老人的身体状态提供上门服务或引导至拍摄点,捕捉自然笑容与温情瞬间。拍摄后现场让老人挑选满意的照片,后续打印装框赠予,同时整理成电子相册留存。
(2)记录敬老院日常场景,拍摄工作人员照料老人、老人参与休闲活动的画面,展现养老生活的真实样貌,为后续宣传素材积累影像资料。
2.访谈交流,倾听心声
(1)与老人开展 “时光对话”,从过去回忆、现在感想、未来寄语三个维度唠家常,收集他们关于时代变迁、生活经历的故事,尤其关注重庆城市发展、抗战记忆等与历史相关的珍贵叙述。
(2)采访敬老院工作人员,包括后厨人员、保洁人员及管理层,了解日常运营细节、服务特色与面临的挑战,记录他们为老人付出的点滴,展现养老工作者的坚守。
(二)实践过程
7 月 7 日清晨 7 点,团队 8 名成员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集合,携带拍摄器材、慰问品前往江津区双福街道江成老年公寓。抵达后,团队迅速分工:有的负责调试相机与背景布置,有的同步拍摄现场视频;有的成员主动走近老人,陪他们坐在庭院长椅上闲聊,用耐心倾听打开话匣子。
拍摄环节中,一位曾参与过抗战的老人起初有些拘谨,队员们轻声讲述拍摄的意义,慢慢引导他回忆年轻时的场景,最终老人挺直腰板露出笑容,那句 “现在的生活真好啊” 让在场成员深受触动。与此同时,部分团队成员跟随工作人员参观敬老院:从食堂的营养配餐区到康复活动中心,从整洁的宿舍到绿意盎然的小院,详细记录下各项设施,并对后厨师傅进行采访 —— 当被问及 “每天几点开始准备餐食” 时,师傅笑着说:“凌晨 4 点就得起来,老人们牙口不好,得把米煮得软乎些,菜也要少油少盐。”
午后,团队集中开展访谈:有老人兴致勃勃地对比 “年轻时的重庆” 与现在,细数解放碑、长江大桥的变迁;也有保洁阿姨分享 “看到老人把房间收拾得像家里一样,就觉得再累也值”。这些朴素的话语被队员们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与镜头里的画面共同构成了鲜活的实践素材。
如此,历时一天的敬老院实践走访悄然收尾。在这段温暖的旅程中,实践队员们不仅用镜头为老人留存了笑靥,更在倾听里触摸到岁月沉淀的温度 —— 那些关于青春、关于重庆变迁、关于平凡坚守的故事,如同时光长河里的粼粼波光,映照着代际传承的珍贵印记。老人们的经历与期许,不再是泛黄的旧页,而是化作青年心中关于 “爱与陪伴” 的鲜活指引。作为新时代的交大学子,团队将铭记这份与银发岁月的对话,把 “倾听温暖、守护记忆” 化作青春使命,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甘当铺路石,让青春在陪伴与传承中熠熠闪光。
五、实践图片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人交流沟通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于雪婷 供图
图为敬老院院长给团队成员讲解敬老院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于雪婷 供图
图为敬老院的一对夫妇与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于雪婷 供图
六、实践感悟
三下乡的活动已渐近尾声,在整理实践素材、复盘点滴的过程中,团队的思绪不由自主飘回到在敬老院的那些时光 —— 与老人围坐唠嗑时的温馨场景,为他们拍照留影时的笑语欢声,如同一幅幅暖色调的画面,在记忆里愈发清晰。
在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最触动人心的,是与老年人群体交流时感受到的岁月沉淀与情感传承。当陪着老人翻看旧照片,听他们讲述年轻时在重庆生活的片段,从热火朝天的建设故事,到邻里间的家长里短;当用镜头捕捉他们的笑容,用交谈驱散他们偶尔的孤寂,团队深刻意识到,这些老人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城市温度的承载者。他们的人生故事,串联起重庆的过去与现在,让团队明白当下安稳、温暖的生活,离不开一辈辈人的坚守与付出,也坚定了团队用青春力量传递关怀、守护这份温暖的决心。“岁月悠悠,温情长存”,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过往的豁达,都值得吾辈铭记与传承,青年要做的,便是成为温暖的传递者,让这份对生活的热忱与善意,在代际间延续。
此外,在实践过程中,团队也体会到了共同协作与直面挑战的力量。七月的重庆,暑气蒸腾,为了给老人呈现最好的拍摄效果,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有的搬运设备,有的调试场景,汗水一次次打湿衣衫;与老人沟通时,偶尔会遇到因听力不佳、情绪波动带来的交流阻碍,但大家互相鼓励、耐心尝试,最终用真诚打开心门。这些经历让成员明白,未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秉持着这份真诚与韧性,像在敬老院克服交流难题、应对高温挑战一样,以积极的姿态去拥抱、去解决,便能跨越阻碍。若困难是横在眼前的沟壑,要愿做搭桥的勇者;若困难是遮蔽阳光的乌云,要愿做吹散阴霾的清风,在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的路上,无畏前行。
最后,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团队心中汇聚成最珍贵的感悟:关于 “传承” 与 “责任”。老人们传承给青年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城市的深情;作为新时代青年,吾辈的责任便是将这份温暖继续传递,用实际行动关注老年群体,用青春力量参与社会服务。就像一束束微光汇聚,照亮更多角落,在实践中收获成长,也愿成为他人生活里的一抹亮色,让 “关爱老人、传承温情” 的理念,在社会土壤里生根发芽,绽放更绚烂的花。
七、参考文献
[1]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23)[R]. 重庆:重庆市民政局,2024.
[2]张恺悌。老年社会学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
[3] 李小云。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老年志愿服务模式研究 [J]. 中国社会工作,2023(12):45-48.
学校:重庆交通大学
通讯员 于雪婷 陈阳
撰文:于雪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雪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雪婷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