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 月 14 日讯(通讯员 李思涵)2025 年 7 月 8日,由王溢萍老师、徐玉明老师带队的 “东江红都筑梦” 实践队走进惠州市高潭镇中洞村,助力 “百千万工程”,开展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实践活动,探访革命旧址,感受先辈精神力量。

实践队的第一站是百庆楼,这座建筑曾是革命时期的指挥中枢和重要据点。队员们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每一处角落,斑驳墙壁上的革命标语依稀可见,仿佛诉说着战火纷飞的岁月。

百庆楼见证了无数革命志士为理想信念拼搏奋斗的历程,他们在此策划行动、组织力量,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站在楼前,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深刻体会到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巨大努力。

离开百庆楼,队员们来到红军井。这口井不仅是中洞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来源,更是革命时期红军战士的 “生命源泉”。艰苦岁月里,红军战士在此休整、饮水,它见证了红军与当地百姓的鱼水情深。

队员们围在井边,用手触摸井壁,感受岁月深处的温暖力量。大家表示,饮水思源,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沿着道路前行,队员们来到磨坊。这座磨坊在革命时期是红军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当时没有机器设备,红军战士依靠人力推动石磨,将粮食磨成面粉,为革命队伍提供粮食支持。

想象着当年战士们辛勤劳作的场景,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尽管条件艰苦,他们依然坚守岗位,为革命胜利贡献力量,也体会到军民携手克服困难的不易。

紧接着,队员们探访了印刷厂旧址。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革命时期,印刷厂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传播党的声音和革命理念,印制的传单、书籍如同暗夜火种,照亮人们心灵,唤起民众革命意识。

队员们观察着旧址中历经沧桑的印刷设备,虽已破旧,但它们曾肩负的使命无比光荣,正是这些思想传播让革命火种在中洞村及更广阔地区蔓延。

红色革命俱乐部与红军医院旧址相邻而建。走进红军医院旧址,简陋的病房和医疗设备让队员们感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医护人员在极端困难下,用医术和爱心救治无数受伤的红军战士,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红色革命俱乐部则是团结民众、开展革命宣传的重要场所,它凝聚人心,激发民众革命热情。在这两处旧址,队员们深切体会到革命胜利背后,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和基层革命工作者的伟大。

怀着崇敬心情,队员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高高耸立,庄严肃穆,是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地方,也是中洞村革命精神的象征。队员们向纪念碑敬献鲜花,鞠躬致敬。

每一位烈士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舍生忘死。站在纪念碑前,队员们心情沉重,更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以慰藉烈士英魂。

最后,队员们来到中洞红军炮台和瞭望哨旧址。这两处是红军用于防御敌人、保卫根据地的重要设施。站在炮台上,周围山川地貌尽收眼底,当年红军战士在此日夜坚守,用警惕目光观察敌人动向,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以顽强毅力守护这片红色土地,为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队员们沿着旧时瞭望路线行走,仿佛成为坚守阵地的战士,对这片土地充满敬畏

东江红都筑梦实践队的中洞村之行,是一次心灵洗礼和深刻的红色文化之旅。队员们沿着先辈足迹,在探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认为这些红色遗迹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前行的动力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队员们表示将肩负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把中洞村红色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这片英雄土地,同时用知识和力量为中洞村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在 “百千万工程” 征程中留下青春印记,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思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思涵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