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高校学生主动扎根乡土、投身实践,7月3日,巢湖学院“烔心巢梦”教育关爱服务团赴烔炀镇中李村,开启“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
趣味课堂,点亮乡村暑期
巢湖学院“烔心巢梦”教育关爱服务团走进教室,开展趣味数学与绘画课堂。数学课堂上,志愿者借互动游戏带孩子们拆解难题,把抽象数字变得趣味十足,引导大家在探索中锻炼逻辑思维;绘画课堂里,以乡村风景、生活场景为素材,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创作,用画笔描绘眼中美好,激发艺术创作热情。两类课程,一理性一感性,拓宽乡村孩子知识视野,以趣味为暑期添彩,传递青春志愿温度。
图为巢湖学院志愿者在烔炀镇中李村教室带孩子上数学课与绘画。(全宇 供图)
课业辅导筑梦行,青春助燃求知火
实践团在进行丰富的课程学习后,开展了课业辅导行动。志愿者们耐心陪伴孩子,针对语文阅读难点,逐句解析文意、引导思考感悟;数学则从生活实例切入,化解公式理解困境。专注辅导的身影、细致答疑的话语,帮孩子攻克学习难题,也传递知识温度,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学子暑期成长助力。课业辅导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它让乡村孩子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注与支持,点燃了他们探索世界的求知欲,也让志愿者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教育意义的理解,以青春之力践行着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巢湖学院志愿者在烔炀镇中李村教室辅导作业。(全宇 供图)
家访架心桥,温情助成长
课后,实践团开展家访行动。志愿者走进孩子家中,与家长围坐交流,记录孩子成长点滴、了解家庭环境。从学习情况到生活趣事,从教育期待到心理关怀,在倾听与沟通中,搭建起学校与家庭的温情桥梁。每一次俯身记录,每一场深入交谈,都让志愿者精准把握孩子的成长需求。既为家长传递科学教育理念,也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让教育帮扶更具温度与深度,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孩子在成长路上稳步前行。
图为巢湖学院志愿者在烔炀镇中李村进行家访。(全宇 供图)
访李克农故居,共筑红色梦
红色精神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信仰,是照亮前路的火炬。实践团带着孩子参观了李克农故居。小家伙指着墙上的照片问这问那,听讲解员说李克农爷爷在隐蔽战线保护大家,他似懂非懂地点头,还学着铜像的样子挺直腰板。于我,是重温先辈的勇毅与奉献;于孩子,是初次触摸英雄的温度。离开时,他攥着纪念书签说“要学爷爷勇敢”,这趟红色之旅,成了我们共有的成长印记,让红色的种子在童心里悄悄发了芽。相信这份红色记忆会成为我们共同的成长养分,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传承那份勇敢与担当。
图为巢湖学院志愿者带领孩子参观李克农故居。(全宇 供图)
校园关怀递温情,实践赋能助成长
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我们亲历了学校领导对乡村学生的温暖慰问。领导们为孩子们递上崭新的书包与文具,轻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眼中的关切与话语里的期许,像一股暖流淌进在场每个人心里。这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三下乡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单向的实践历练,更是一场双向的温暖传递——我们带着知识与活力走进乡村,也在孩子们的笑容里读懂责任,在领导的示范中明白何为“扎根大地”。这份来自校园的关怀,为实践注入了更厚重的温度,激励着我们继续用行动搭建城乡连接的桥梁,把关爱与力量切实送到需要的地方,让青春在服务乡村中绽放更实在的光芒。
图为巢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领导及中李村干部为孩子发放书包。(全宇 供图)
结语
图为巢湖学院志愿者及带队老师在烔炀镇中李村进行合影留念。(全宇 供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巢湖学院志愿者们深入基层,在服务中触摸乡土温度,于实践里锤炼青春担当。从乡间走访的耐心倾听,到公益服务的热忱付出,每一步都积累着对基层需求的认知,沉淀着志愿服务的经验。
未来,巢院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活用调研所得,创新服务模式,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更多元的实践场景。以青春之我,续写新时代基层服务的温暖篇章,让志愿光芒照亮更多角落,用行动诠释青年的责任与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全宇 顾连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连杰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