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追寻青春足迹、红色筑梦之旅”暑期实践团,在苏飞、刘思瑶两位老师带领下,由10位同学组成的溯迹平城记忆研学队前往梁思成纪念馆与平城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成员将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等方式探究大同古城历史文化脉络,传承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感。

梁思成纪念馆:课本知识“活”起来,保护理念引深思

实践团在梁思成纪念馆,通过馆内详尽的文字、丰富的书籍以及生动的图片、珍贵的影像资料等,全方位、系统性地认识梁思成先生的生平事迹,深入了解了梁先生前往大同开展古建筑调查的具体故事,深刻体会到了梁思成先生及其夫人林徽因在保护中国古建筑方面所展现的执着努力与卓越贡献。馆内展示的斗拱、飞檐等古建细节,立刻让队员们联想到高中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关于台基、屋身、屋顶、对称布局、木构架等知识。大家兴奋地交流起来:“课本上的抽象描述,在这里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解!”。

在馆内知识的指引下,实践团围绕“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如何相结合”这一梁思成先生思考的核心命题,结合大同古城保护现状(如古城墙与现代设施并存)展开了深度研讨。讨论中,实践团队员们碰撞出具体思路:有建议在新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色彩搭配、图案等元素;有强调科学保护和修缮古建筑,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生机。更多人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更好地应用梁思成“保护古城,另建新城”的规划理念。讨论过程中,大家对建筑思想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也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城市建设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参观梁思成纪念馆

图为梁思成纪念馆中现代科技的应用场景

平城记忆馆:触摸历史脉搏,激发传承动力

在大同平城记忆馆,“沧桑的故土”、“变革的时代”等展厅,通过老照片(旧街道、集市)、实物展品(旧农具、生活用具)、多媒体视频(传统民俗、节庆)及声电装置演示等立体还原了老大同的城市风貌、人文底蕴以及时代变迁。

参观中,实践团队员们主动寻找照片中的建筑细节,与梁思成纪念馆所学知识相互印证;研究老物件,理解先民生活智慧。研究多媒体视频中的老大同传统民俗活动在当今社会所留存的具体类型与表现形式。沉浸式的体验让实践团一致认同:保护和传承文化记忆对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后续实践中,需将传统保护理念与地方历史文脉深度结合。

图为实践团参观平城记忆馆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团成员将书本知识置于历史现场的一次深刻体验,是认知到行动的深化。实践团不仅增进了对大同古城历史与梁思成保护思想的理解,更关键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对古城保护与创新传承的具体思考和实践方向。未来,实践团将带着这些收获投入后续实践中,努力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图为实践团于梁思成纪念馆前进行的合影留念场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樊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樊好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