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内,多媒体屏幕正播放徽菜文化纪录片,胡适一品锅中的各色食材在文火慢炖中交融升华,臭鳜鱼的独特风味随历史脉络徐徐展开。7月4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先后采访了“中国徽菜大师”张光顺与冯文敏,他们以匠心为笔、创新为墨,用心描绘着徽菜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壮丽画卷,让古老的徽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张光顺:古法铸魂育新枝

一品锅,又名“胡适一品锅”,是徽菜中的代表菜品。从事徽菜行业37年的张光顺尤为擅长制作一品锅,曾在宣城地方美食节上与其团队成员共同制作了巨型“一品锅”。“胡适一品锅绝不是一锅乱炖,每样菜品都要先单独烧制,逐层码好后才能文火慢煨入味,制作过程容不得半点折扣。”字字句句,皆体现出张光顺对古法技艺的坚守。在访谈中,实践团成员也增进了对一品锅的了解,原来,一品锅的层层叠叠中都有讲究,垫锅素菜需依时令选择,鸭蛋饺铺放展示出天圆地方,而火候的把控尤为关键,需得文火慢炖三小时方得真味。一品锅不仅做法考究,吃法也有讲究,需得自上而下,逐层拨开,不可上下翻动。一品锅对绩溪人而言,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菜品,更是对徽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图为实践团参与制作的胡适一品锅 王心怡摄

张光顺不仅是徽菜大师,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安徽徽厨技师学院客座教授。张光顺多次表达了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肯定,据他介绍,徽厨技师学院已开设了两个特色班级,每届学生还未毕业,就已被提前“订走”,供不应求。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徽菜专业人才的需求,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徽菜传承的队伍中来。

传承不等于因循守旧,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张光顺致力于徽菜的发展创新,他坚信只有多与其他菜系大师交流,汲取各家所长,才能更好发展自身。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借助网络的力量宣传一品锅,让更多人了解这道传统佳肴的魅力。张光顺希望新徽厨们也能守住古法之‘魂’,长出创新之‘翼’,让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徽菜大师张光顺与实践团会谈 王雪婷摄

冯文敏:温情筑链传匠心

在技能大师的工作室里,还有着一位归乡企业家——冯文敏。他是臭鳜鱼制作大师、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烹饪工匠。在公司里,归乡企业家冯文敏与实践团围坐茶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徽和天下有限公司创始人冯文敏 王雪婷摄

一道徽菜就是一个故事。臭鳜鱼是徽菜中的经典菜品。“它独特的味道却是个美丽的意外,”冯文敏在介绍时眼中闪烁着对传统美食的热爱,“徽州群山环绕,古时要将鳜鱼运送进来并不容易,为了能让鳜鱼多保存些时日,便用盐腌制,意外发现此法让鳜鱼味道鲜香无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徽菜在外地广受欢迎,“我曾经在北京工作,”冯文敏紧接着向实践团成员道出了他返乡的故事,“北京有很多徽菜馆,对臭鳜鱼等一些徽菜却褒贬不一,其中有不少是食材本身的问题,于是我萌生了自己研发食材的想法,加上绩溪县政府大力支持人才返乡创业,于是我回到了家乡。”冯文敏依托技能工作室,与一批名厨大师组建了研发团队,创新出“三干四湿”的腌制方法,他凭借对古法制作技艺的坚守,终于实现了臭鳜鱼的标准化生产,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年销70万余条臭鳜鱼的规模化企业。

这对冯文敏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还组建团队深耕研究,研发更多徽菜食材,如今公司已有四大品类、百余款产品。他希望借助政府“绩品”项目,让品质出众的“山水特产”走出去。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是冯文敏反复强调的一句话,除了在商业领域成绩斐然,他还担任绩溪县长安镇下五都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一心致力于带领村民走向致富之路。如今,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公司已带动当地500余户农户投身鳜鱼养殖,助力人均增收超5000元,真正实现了联农带农、强农富农,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徽和天下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区 毛艺摄

当原乡的坚守遇见归乡的创新,当古法的温度融合现代的智慧,徽菜文化的人才振兴之路,正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延展。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心怡、赵野、魏俊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俊卓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