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王政豪、何熙)7 月 9 日,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 “匠心赓红,助农兴乡” 实践团队双管齐下,开启了一场兼具民生温度与文化厚度的实践之旅。入户走访小组深入茶园村,与村民、村干部促膝长谈;非遗调研小组则走进新羽茶叶生产车间,在茶香氤氲中探寻非遗制茶技艺的传承脉络。两组行动双轨并行,既为乡村发展收集一手素材,也让川农学子在实践中感悟乡土中国的多元图景。​

户问民声,领路谋茶兴

7月9日,四川农业大学“匠心赓红,助农兴乡”实践团队入户走访组走进茶园村,探访民生建设现状。

走访过程中,村民们积极配合,多方面分享生活现状。经走访,团队成员了解到茶园村百姓日常饮水多靠山泉水,旱季常断流,几户村民正商议合建蓄水池;村里多为留守老人,生计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的子女提供保障;虽家家户户种茶,但因规模小、品质一般,多售予茶厂,难以成为家庭主要收入。

图1 为入户走访小组采访茶园村村民

图2 为入户走访小组采访茶园村村民

团队还走访了茶园村一组组长梁维忠。他介绍,自家约八成收入来自茶叶种植加工与销售,凭借传承的制茶技艺稳住了自家茶叶的品质与销路。谈及村庄发展,他提到,合作社通过聚拢散户拓宽销路,为村民生计托底,但当前依然存在几大问题:村民急需统一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茶叶品质,进而实现签约外销;周边茶园、哆啋湖等生态资源的经济效益尚未充分显现,游客多集中在大茶厂;尽管村民家中水电设施较完善,但灌溉用水紧张问题突出。不过,政府已启动白沙水库引水工程,计划四年内建成,届时将有效缓解这一困境。

图3 为入户走访小组采访茶园村一组组长梁维忠

通过此次走访,实践小组初步摸清了茶园村的实际需求,为后续制定贴合实际的民生方案,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指尖沾茶香 匠心承文脉

7月9日,“匠心赓红,助农兴乡” 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非遗调研组在新羽茶叶合作社的茶田躬身参与茶叶采摘,深入生产车间探寻茶叶生产全流程,让理论知识在实践土壤中生根发芽。

当天下午,团队首先进入茶田开展采茶作业。在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成员们迅速掌握了采摘茶叶的规范手法:以拇指和食指精准捏住嫩芽基部,轻提采摘一芽一叶或二叶的标准鲜叶。作业过程中,团队各成员按区域分工推进,高效完成采摘任务。

图4、5为实践团队成员躬身参与茶叶采摘

紧接着,团队一行转至茶叶加工间,在这里有幸见证古蔺县建新茶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魏华林的制茶全过程。杀青环节,魏华林将鲜叶均匀摊在高温铁锅中,“焖” 与 “散” 两种手法交替运用,借高温蒸发水分,更巧妙钝化茶叶中酶的活性,为建新茶的色泽与香气筑牢根基;揉捻工序,不仅塑造出茶叶的基本形态,更促使内里的营养物质逐渐释放;最后经干燥工序除去多余水分,只需稍作等待,成品茶叶便可以初具模样。观摩时,成员们围绕各环节的关键细节频频提问,魏华林一一耐心解答。

制茶间隙,魏华林的一番话引人深思:“制茶于我而言,更多是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而非单纯的盈利之举。”从茶田采摘的指尖劳作,到加工间里的非遗技艺,这不仅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一场青年与传统的隔空对话。

图6 为魏华林进行手工制茶

入户走访小组沉下身子走进村庄,细致摸排民生需求,用脚步丈量乡野间的真实期盼;非遗调研组则躬身茶田、探访制茶车间,在片片茶叶与道道工序中,触摸传统技艺流淌的文脉传承。两组行动相辅相成,既为助力乡村发展收集了鲜活扎实的素材,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让青春力量在乡野大地绽放实效。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政豪 何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熙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