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郑若曦 章甜甜)7月11日,夏日的阳光倾洒在碧阳镇丰梧村,青瓦白墙的村落间,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你童行”本科生实践团队的身影穿梭忙碌。他们带着知识的火种与关爱的热忱,奔赴这场与乡村孩子的暑期之约,以青春实践书写乡村教育赋能的温暖篇章,让乡野间的成长故事,有了不一样的青春注脚。

趣味课堂:叩响自然与人文的探索之门

“阳光之家”暑期班的教室,是知识与童趣碰撞的奇妙空间。“奇妙的水循环”课程开场,志愿者们就用动画短片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云朵如何“收集”水汽,雨滴怎样开启“大地之旅”,原本抽象的自然科学,在生动演示里变成看得见的“冒险故事”。

当志愿者抛出“水还能怎么旅行”的问题,孩子们瞬间炸开了锅。有的说“水会钻进泥土,变成地下水”,有的喊“能流进小溪,跑到大河里”,稚嫩的回答里藏着对世界的敏锐观察。这场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燃孩子们探索自然的火种,让科学思维在乡野间悄然生长。

紧接着,徽州文化课程带着地域温度而来。志愿者们将徽州建筑的“三雕”艺术、徽商“贾而好儒”的故事,融入老照片与民俗视频,把家乡文化变成触手可及的“宝藏”。讲到徽派民居的马头墙时,有孩子兴奋举手:“我家老房子的墙就是这样!” 课程尾声,孩子们围在一起分享“家乡小发现”,从村口的古祠堂,到奶奶讲的徽州民谣,文化传承的脉络,正通过青春讲述,在年轻一辈心里清晰起来。

▲图为支教课堂"奇妙的水循环"

政策宣讲:让清风正气扎根乡土

实践队深知,乡村发展既要“富口袋”,更要“正风气”。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宣讲现场,志愿者们摒弃生硬说教,用“身边事”讲“大政策”,把廉洁务实的要求,融入乡村生活日常。

村民们听得认真,偶尔小声交流:“现在办事更踏实了,干部也更贴心。” 孩子们虽似懂非懂,却记住了“不浪费、要实干”的道理。这场宣讲,让党的政策化作乡土间的清风,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传递的“精神养分”,让清正风气在乡村落地生根。

▲图为队长面向孩子与家长们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宣讲

爱心包裹:传递跨越山海的成长期许

“守护童年”爱心包裹发放现场,是整个实践最动人的片段。志愿者们抱着装满文具、书籍的包裹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印有励志话语的书包、崭新的笔记本、趣味科普读物…… 每一份物资都是精心挑选,承载着外界对乡村孩子的关怀。

接过包裹时,一个小男孩紧紧抱着书包,小声说:“我要用来记新学的知识!” 简单的话语,让志愿者们红了眼眶。这些包裹,不仅是物质支持,更是无声的鼓励——让孩子们知道,哪怕身处乡野,他们的成长也被远方牵挂,他们的梦想值得被认真守护。

▲图为志愿者们发放爱心包裹

青春回响:双向奔赴的成长课堂

对实践队成员而言,丰梧村的日子,是一堂“跳出书本”的成长课。备课到深夜的疲惫,被孩子们课堂上的笑声化解;宣讲时的紧张,因村民的认可变得坚定。有队员在日志里写道:“原以为是我们教孩子,最后发现,是孩子教我们学会纯粹与热爱。”

乡村的质朴,孩子们的纯真,让实践队读懂“教育是双向奔赴”。他们带去知识,也收获感动;传递关爱,也被温暖治愈。这场实践,让青春力量在乡土间扎根,让乡村孩子的成长多了一束光,更让“奉献与成长”的种子,在双方心里共同发芽。

这场丰梧村的暑期实践,是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用行动践行青春使命的缩影。他们以知识为桥,连通自然科学与人文传承;以政策为帆,传递清风正气;以爱心为舟,摆渡成长温暖。未来,“语你童行”团队将继续深耕乡村实践,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绽放更亮的光,让乡野间的童年,因这份奔赴而满是晴朗,让实践的意义,在一次次“出发”与“抵达”中,愈发厚重而清晰。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若曦 章甜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若曦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7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