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博孜墩烈士纪念碑前松柏凝翠,塔里木大学泥石流地质灾害调研团队的青年学子们身着实践队服,在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碑前整齐列队。这场特殊的祭奠活动,不仅是一次红色精神的洗礼,更让"守护"二字成为团队16天防灾调研实践中最鲜明的底色。
碑前誓言:让红色基因融入防灾使命
"当年烈士们在这里用生命守护国土,今天我们要用专业知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在向戍边英烈鞠躬默哀后,队员的发言道出了全体成员的心声。当地干部指着碑上的名字,讲述着英烈们"渴饮雪水、饥食干粮"却始终"寸土不让"的戍边故事,当说到某场战斗中战士们用身体堵住泥石流冲毁的防御缺口时,在场队员无不动容。
一场即兴的"红色初心与防灾担当"分享会上,队员们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滚烫的话语:"测绳量的是沟谷坡度,更是对百姓的责任刻度""每一份地质样本里,都该藏着先烈的奋斗精神"。大家共同约定,要把烈士纪念碑前的感悟,化作山区勘探时的严谨、入户宣传时的耐心,让红色精神在防灾实践中落地生根。
山野践行:用脚步延续守土初心
带着这份红色承诺,团队在后续调研中始终以"守土尽责"的标准严格要求。7月10日初勘山区时,队员们顶着35℃高温攀爬陡坡,王钢城教授指着一处岩石风化带说:"这里的松散堆积物一旦遇暴雨极易引发灾害,就像先烈守护防线一样,我们的数据不能有丝毫马虎。"队员们匍匐在碎石坡上测量坡度,汗水浸透衣衫却没人叫苦,只因记得碑前"不能让百姓受危险"的誓言。
"从烈士纪念碑到灾害易发区,变的是守护的方式,不变的是'为人民'的初心。"团队指导老师张占武的话点明了实践的意义。这份带着红色温度的调研成果,正是新时代青年对"守土尽责"最生动的诠释。
夕阳下,博孜墩的山峦与烈士纪念碑的剪影交相辉映,仿佛在见证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这群塔大学子用青春实践证明: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正化作防灾减灾的科学方案,化作守护百姓的坚实防线,在边疆大地上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篇章。
撰文 | 刘佳丽
图片 | 陈旭 巴丽江.卡布勒汗 黎发铭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佳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丽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