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 月 12日讯(通讯员 陈瑞) 七月流火,暑意渐浓。7 月 10 日下午三点,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工学院 "青芒义行" 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踏着热浪走进梅槐社区服务中心,在 "爱心托管班" 的教室里为 28 名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最光荣》主题课程。志愿者陈瑞以生动的讲述、丰富的互动,让劳动教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1为志愿者陈瑞进行劳动知识讲解
课堂伊始,陈瑞手持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走进教室 —— 画面中,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纺织工人正专注地操作机器,汗水浸透了蓝布工装。"大家知道这些叔叔阿姨在做什么吗?" 随着问题抛出,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聚焦在讲台。当得知照片里的劳动者用双手织出了新中国第一匹细布时,8 岁的李雨桐小声感叹:"原来衣服是这样做出来的呀!" 这个细节成为课程的第一个共情点,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朴素真理。
"劳动者是创造奇迹的魔法师",陈瑞用拟人化的比喻点燃课堂气氛。在 "时光问答" 环节,孩子们争相举手抢答劳动节的日期,当 10 岁的王浩宇准确说出 "5 月 1 日" 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更令人动容的是 "时间胶囊" 活动 —— 孩子们在彩纸上写下想对百年前工人说的话,7 岁的张悦琪歪歪扭扭地写道:"谢谢叔叔阿姨,你们织的布一定很暖和",9 岁的刘博文则画下了一台自动化纺织机:"现在有机器帮忙啦,你们不用那么累了"。一张张稚嫩的纸条被封入贴满彩纸的 "胶囊",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劳动对话。
图2为小朋友进行劳动回答
为了让劳动教育更贴近生活,课程设计了分层互动环节。在 "舌尖上的劳动" 模块,陈瑞带来稻穗标本,讲述袁隆平院士 "一生只做一件事" 的故事。"谁知道水稻要经历多少道工序才能变成米饭?" 问题刚出,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答对问题的孩子获得了金灿灿的稻穗贴纸,贴在胸前时,不少孩子下意识地挺了挺小胸脯。而在 "星空下的劳动" 环节,当航天员在空间站种菜的视频播放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11 岁的周明轩激动地说:"原来在太空也要劳动呀!我长大想当航天员,种出太空大米!"
抗疫故事分享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陈瑞讲述了社区志愿者王阿姨连续 40 天为隔离居民送菜的事迹,当说到 "王阿姨的手套磨破了,手上全是茧子" 时,几个孩子悄悄红了眼眶。"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劳动者",陈瑞顺势展示了清洁工、快递员、教师的工作片段,让孩子们明白劳动不分贵贱,每一份付出都值得尊重。
课程尾声,陈瑞带领孩子们宣读《劳动宣言》:"我承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公益的事情抢着做"。童声稚嫩却坚定,回荡在小小的教室里。当齐诵《五一颂》诗歌时,孩子们自发地挺直腰板,"劳动的赞歌,在岁月中飞扬" 的诗句,恰似为这堂课程画上的圆满句号。
图3为志愿者陈瑞进行课堂总结
课后,梅槐社区负责人看着孩子们主动帮志愿者收拾教具,欣慰地说:"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懂得了劳动的意义,比说教管用一百倍。" 陈瑞擦着额头的汗笑道:"看到孩子们眼睛里的光,就知道我们的付出值得。" 据悉,青芒义行志愿服务队已在社区开展 8 期主题课程,接下来还将围绕 "工匠精神"" 职业体验 " 等主题,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童心世界。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瑞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