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实践团走进阳春市洪冠镇,体验千年古法养殖,助力氹仔鱼“游”出深山。“快看,这条氹仔鱼好有活力!”随着一阵水花溅起,华南农业大学“三下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洪冠镇的氹仔鱼塘里,兴奋地举起刚捕捞的鲩鱼。2025年7月8日下午,原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姚国成站长,周爱国博士带领华南农业大学“探氹得珠”队伍的五名成员来到信宜市农业局渔业科开展信宜氹仔鱼调研座谈会。出席本次座谈会的领导有信宜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科欧进文股长、信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周福华科长等领导,以“体验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氹仔鱼养殖调研与体验活动。
千年古法邂逅青春力量
洪冠镇地处阳春市西山山脉,农户多居住在山岭间,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氹仔鱼养殖文化。座谈会开始,欧进文股长先向我们团队介绍了信宜市氹仔鱼的基本情况,信宜凼仔鱼的养殖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咸通年间,据《茂名市志》《信宜县志》记载,这种在信宜山区传统养殖的草鱼,历经千年,至今已遍布信宜的19个乡镇。欧股长介绍说:“凼仔养鱼是山区农民利用当地丰富、优质、无污染水资源和充足草资源的智慧结晶。在屋前、屋后、溪边挖一个面积很小的水塘,也就是‘凼仔’,鱼塘一般只有5 - 50平方米,水深0.8 - 1.2米。养殖区周围群山环绕,山上的溪泉终年流淌,为凼仔鱼提供了清澈透明的水源。我们坚持传统的养殖方式,投喂的饲料以当地的狼尾草为主,兼投象草、大芒或其他杂草,从不投喂其他饲料,也不使用化学药物治病,养殖时间长,三年才一批次上市。”如今,氹仔鱼不仅是洪冠镇的“一村一品”支柱产业,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产学研融合,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
调研团进一步深入到养殖户,从底层生活了解氹仔鱼养殖。“我们以前只在餐桌上吃过氹仔鱼,今天第一次知道它背后还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实践团成员小陈在听完养殖户的讲解后感叹道。在周博士的带领下,学生们卷起裤腿,踏入清凉的山泉水中,学习如何投喂青草、如何辨别鱼的生长状态,甚至亲手体验用传统竹篓捕捞氹仔鱼。“这些鱼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青草,连鱼鳞都透着股‘仙气’!”
“乡村振兴不仅要守住老手艺,更要有新思路。”信宜市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陆良表示,在调研中,师生们发现,尽管氹仔鱼品质上乘,“但技术短板和产业链薄弱仍是制约因素。”欧进文指出,当前存在养殖技术普及不足、专业人才短缺、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等问题。对此,姚国成建议:“可依托地理标志品牌效应,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全产业链,如优质鱼苗培育、深加工体系构建。”周爱国博士提出“互联网+认养农业”创新思路:“参考‘蚂蚁森林’模式,推出‘认养一条鱼’计划,增强消费者参与感,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此,谈及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陆良充满信心。他表示:“我们将继续深耕信宜凼仔鱼产业,打造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养殖环节,我们会进一步优化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同时简化包装流程,提高凼仔鱼的安全性;在加工环节,我们将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开发更多的凼仔鱼深加工产品;在销售环节,我们将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信宜市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陆良的带领下,正以传统特色绿色养殖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向着打造全国著名品牌的目标大步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宜凼仔鱼将成为一张闪耀的名片,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来自山区的美味,领略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农业魅力。
“镬气升腾学艺时:粤菜师傅基地里的‘镬勺交响’与‘味魂传承’”
7月10号上午,调研团拜访粤菜师傅培训基地,采访粤菜陈师傅有关氹仔鱼的做法。陈师傅介绍氹仔鱼做法多种多样,有煎、蒸、焖、炸、煲等,同时将信宜特色农产品与氹仔鱼进行菜品创新,如三华李菊花鱼。粤菜师傅工程培训基地平时会开展培训班教授粤菜制作,也常和其他地方的厨师进行交流。
本次“三下乡”活动对当地氹仔鱼养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技术培训,提升了养殖户的专业技能;通过市场拓展,提高了氹仔鱼的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通过产业帮扶,促进了养殖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未来,青年人将继续关注氹仔鱼养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与当地的合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目标。在“三下乡”活动中助力氹仔鱼养殖产业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科技、市场与产业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师生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探索更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天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天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