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7月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绿禾兴农实践队在向慧敏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开展为期三天的以“稻田种养技术指导与应用示范推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破解智慧种养的增收密码,展示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图为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戴琳雅 供图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天高云淡,绿禾遍野,群山环绕,层峦间可见白鹭振翅高飞。实践队抵达基地后,在向慧敏老师、肇庆市农科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踩着田埂走进这片科研沃土。就稻田种养技术方面,队员们和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之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图为实践队指导老师在为队员和农民进行讲解和指导。钟俊裕 供图
经了解,基地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分为再生稻单作、稻鳅种养和稻鸭种养三种模式。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模式,可实现一次播种两次收获。再生稻配合稻田养鸭、养泥鳅等生态种养模式,既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提高地力,促进再生稻生长,又能提升稻田多元化经济效益,实现一地多收,单位面积产值翻倍。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不同稻田技术下的实验田进行讨论和观察。严穗敏 供图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种养模式对土壤及水稻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实践队队员严格遵循农业科研规范,采用 “S” 形取样法对三种种养模式(再生稻单作、再生稻-稻田鸭、再生稻-泥鳅共作)实验田的土壤进行系统性采样。该方法通过在地块对角线呈 “S” 形布设 5-7 个取样点,确保样本覆盖田间不同微环境,有效规避了单一点位误差,使得土壤样本数据能够更精准地反映整块农田的理化特性。与此同时,队员们同步向肇庆市农科院获取实验田水稻全生育期监测数据,详细记录株高、分蘖数、穗长、千粒重等关键农艺性状。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稻田进行土壤取样。戴琳雅 供图
随后,在农科院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参观了肇庆市节水抗旱稻研究院,实地探访了不同品种的节水抗旱稻实验田。节水抗旱稻是适宜旱地栽培、节水率达到50%以上且具有高产和优质性的作物,能够降低农田灌溉用水量,扩大耕地适种区域,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了解,与普通品种的水稻相比,节水抗旱稻的优势在于,即使是在不良环境下依然能保证稳产,在有利环境下更是能实现保质增产。
图为农科院相关负责人向实践队队员介绍节水抗旱稻。钟俊裕 供图
肇庆市是广东省农业大市之一,水稻产业更是全市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队通过探访沙浦镇沙一村和沙二村、通过调研问卷向村支书调研,深入探究了稻田种养技术在当地的实践情况及当地农产品发展状况。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对村民进行问卷调研。严穗敏 供图
在稻田声声鸭叫中,在一望无际的稻穗旁,队员们对稻田种养技术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节水抗旱稻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未来,实践队将根据土壤样品研究结果进一步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提升稻田种养技术,为精准调控稻田生态系统和防治鸭稻田卷叶螟等病虫害提供量化参考,让科研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沃野,在希望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实践答卷。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完成稻田取样后与指导老师和基地工作人员进行合照留念。严穗敏 供图
通讯员:陈文兴
图片来源:戴琳雅 严穗敏 钟俊裕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文兴 钟俊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俊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