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罗俊杰)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刘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场以青春为名、以艺术为笔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正绘就动人画卷。近日,一支实践队奔赴此地,开展“青春手绘,美丽乡村”活动,通过主题艺术墙、乡村美育教育、环境微改造、弘扬乡土文化等行动,为刘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注入活力,联结村民与学子,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一、主题墙:共绘乡土风貌,联结干群一心
实践队抵达刘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后,首个重点项目便是主题艺术墙。这一项目旨在融合课程绘画与手工成果,打造独特乡村景观,更要搭建起村民参与、干群互动的桥梁。
实践队提前深入社区,与村民唠家常、逛校园、走乡野,挖掘本土元素。学生创作的“校园树木”,带着青春校园的生机;“乡土动物拼贴”,留存着乡村生活的质朴。这些元素成为绘画作品灵感源泉,实践队引导村民共同设计方案,从图案构思到色彩搭配,召开多场座谈会,让村民的想法融入每一处细节。
孩子们与村民笔触起落间,校园的葱郁树木“扎根”乡村墙体,乡土动物跃然壁上,本土风貌徐徐展现。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情感联结——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看着墙面从单调到多彩,对家乡的热爱与归属感愈发浓厚,干群在协作中也建立起更深信任,为社区建设凝聚合力。
二、田野美育:乡土课堂启智,滋养心灵成长
同步开展的乡村美育教育,为刘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孩子们打开审美新窗口。实践队依托10天系统美育课程,打造“田野美育课堂”,将乡土元素深度融合,让美育扎根乡村土壤。
课堂上,“画校园树木”让孩子们观察自然形态,描绘家乡绿意;“植物吸水实验”把科学与艺术结合,链接生态知识,孩子们在观察植物吸水过程中,用画笔记录奇妙变化。“纽扣画”“废旧物改造”课程,巧用乡土易得材料,旧纽扣、秸秆、废弃瓶罐等,经孩子们创意加工,变成精美艺术作品。
除美术创作,课程还涵盖音乐学唱、黏土塑形等多元形式。清晨,社区广场传来稚嫩童声,传唱着实践队改编的乡土民谣;午后,黏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成憨态可掬的乡土动物、古朴的农具模型。这些课程不仅提升孩子审美创造力,更滋养心灵——在乡土材料运用中,懂得珍惜与环保;在艺术创作里,发现家乡之美,增强文化自信,为乡村培育富有审美力与创造力的新生代。
三、环境微改:巧用艺术技能,扮靓乡村角落
环境微改造行动,让艺术融入刘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日常。实践队结合“废旧物改造”“纸艺装饰”等技能,发动村民就地取材,开启乡村“微整形”。
村民纷纷行动,收集废旧瓶子、旧报纸、闲置木料。实践队指导大家进行“瓶子彩绘”,普通玻璃瓶画上乡土风景、民俗图案,变成花坛装饰灯、庭院花瓶;“拼贴画”让旧报纸、碎布重焕生机,装饰在社区长廊、文化墙;房前屋后的荒地,经“废旧物改造”的小花圃、小摆件点缀,变得精致宜人。
同时,实践队推动艺术融入“四旁绿化”(村旁、宅旁、路旁、水旁 ),在绿化带增设纸艺花朵、黏土动物雕塑,让绿化景观更具艺术感。原本略显杂乱的乡村角落,经实用又美观的改造,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打卡地,既改善人居环境,又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让“美丽家园自己建”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文化弘扬:挖掘在地元素,赋能产业升级
弘扬乡土文化,是实践队助力刘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长远发展的重要一环。队员们与村民深度合作,挖掘课程在地元素,开展文化调研。走访老艺人、探寻古村落遗迹、梳理民俗传统,提炼出“黄梅戏元素”“乡土手工艺符号”“生态农耕标识”等特色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被转化为一节节的主题教育课堂,实践队联合刘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开展相关文化的知识科普。让孩子们能够对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
此次“青春手绘,美丽乡村”实践活动,实践队以艺术为媒,在刘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耕耘出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主题墙留住乡土记忆,美育课堂培育未来火种,环境微改提升生活品质,文化弘扬激活产业动能。
青春力量不止于一时实践,更在播撒长效发展的种子。实践队与社区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后续将通过线上指导、定期回访,持续关注墙绘维护、美育课程延续、文创产业拓展。相信在青春赋能与村民奋斗的双向奔赴中,刘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将继续书写美丽乡村新篇,成为黄梅县乡村振兴路上的亮丽风景,也为更多乡村实践提供“艺术+乡土”的鲜活样本,让青春智慧在广袤乡野持续绽放光彩。(通讯员:陈馨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俊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俊杰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