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阮翔、高佳枫、肖芸)7月11日,梦想航行者志愿服务队接连开展两场非遗传承体验课,通过团扇绘制与泥土印刷术两项趣味活动,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尤其以“泥土印”刻姓名的创意环节,为孩子们留下了独特的非遗记忆。
▲图为孩子们与志愿者的合照
团扇轻摇,古韵共新风一色
团扇绘制课上,志愿者孩子们讲述了团扇的千年历史——从汉代的“纨扇”到唐代的“宫扇”,这把圆形扇面不仅是纳凉工具,更承载着古人“团圆美满”的寓意。随后,志愿者展示了传统工笔花鸟的绘制成品,从墨色晕染到线条勾勒,细致讲解每一步要领。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素白的扇面上尽情创作:有孩子别出心裁地画上现代潮流卡通形象“乌萨奇”,让传统扇面在现代焕发童趣。志愿者穿梭其间,为初学者调整笔触,现场墨香与笑语交织,一把把团扇在巧手下成为兼具古韵与个性的艺术品。
▲图为团扇课后志愿者们与孩子们的合照
泥土为桥,铅华与童心共舞
在泥土印刷术体验课上,志愿者则带着孩子们走进“活字印刷术”的世界。通过动画短片和实物演示,孩子们了解到:古人如何用泥土制成字块,一排排拼出文章,再涂上墨汁印出书籍。“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个字都是一块小积木!”志愿者的比喻让孩子们更接地气的理解印刷术。最令人期待的环节,是用陶土制作专属“名字印章”。孩子们先将湿润的泥土揉成方块,再用小刻刀认真刻下自己的姓名。有的孩子一笔一划雕琢笔画,不算工整但字迹里透着童真,待字模晾干,孩子们蘸上颜料,将名字稳稳印在宣纸上,当自己的姓名通过古老印刷术“跃然纸上”时,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眼中闪烁着成就感。
▲图为印刷术课后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照
两节课虽然形式不同,却同样让孩子近距离触摸非遗温度。梦想航行者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打磨更多“可触摸、可参与”的非遗课程,始终保持"以心为帆,以爱为桨,共赴山海"的初心使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阮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阮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