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感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7月10日上午,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赴绵阳北川“尔玛传薪火,羌风筑梦行”三下乡实践队来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石椅羌寨,开展以“探寻乡村振兴密码,传承羌族文化薪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初入羌寨欣观雕楼胜景,乍临岷水醉赏羌笛遗风
团队成员们首先来到石椅羌寨寨门,寨门上“地造火盆仙寨,天赐石椅羌寨”的对联格外醒目。作为"大禹故里""中国羌城"的文化名片,石椅羌寨完整保存着传统的羌族建筑群。土木结构的碉楼、悬挂的羊头骨装饰、色彩斑斓的羌族图腾,让队员们瞬间沉浸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中。
在羌族向导的讲解下,队员们先后参观了寨内两处标志性景观:
天然石椅:一块形似座椅的巨型岩石,不仅是寨名的由来,更是羌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还愿塔:挂满经幡的祈福圣地,每一面飘扬的经幡都记录着羌族同胞的美好祈愿。寄托着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后,团队成员们来到石椅振兴长廊。这里展示了石椅羌寨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成果。长廊两侧的展板详细介绍了羌寨的特色产业,春天采茶,夏天可收水果,游客还可以观看和体验羌笛表演和羌绣。丰富羌笛是羌族的传统乐器,其音色悠扬婉转;羌绣则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针法闻名,是羌族妇女智慧的结晶。
在皂荚树下的“皂福议事”点,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这里是村民们商议村务的地方。皂荚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见证了石椅羌寨的发展变迁。村民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共同为村庄的发展出谋划策,体现了基层民主的活力。
残砖碎瓦铭沧桑岁月,新寨华灯映锦绣前程
团队成员们来到石椅村村史馆,这里记录了石椅羌寨的前世今生。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石椅羌寨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村民伤亡惨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石椅羌寨开始了艰难的重建之路。
村史馆内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地展现了石椅羌寨的重生历程。从地震后的废墟,到如今的美丽羌寨,石椅羌寨的变化令人惊叹。在东西部协作政策的支持下,石椅羌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种植特色农产品等方式,石椅羌寨实现了脱贫致富,村民的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村史馆的荣誉墙上,挂满了石椅羌寨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如“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这些荣誉是对石椅羌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最好肯定。 羌寨女儿执绣针,绣出振兴好图景。团队成员们还观看了《石椅女儿》宣传片,该片讲述了石椅羌寨的羌族妇女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她们不仅传承和发扬了羌族文化,还积极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和发展中,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云朵羌红织就康庄道,雪山鹰哨激扬奋进歌
最后,团队成员们与当地书记和村民进行了访谈以及问卷调查。书记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石椅羌寨未来的发展规划,即“石椅村新长征”计划。该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动石椅羌寨的乡村振兴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此次“尔玛传薪火,羌风筑梦行”三下乡活动,不仅让临床医学院的学生们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还让他们下定决心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石椅羌寨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石椅羌寨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羌族文化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