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张楚涵 黄德华 霍梓健)2025年6月29日,佛山大学“党辉乡梦” 实践团走进广州市番禺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三下乡”,实践团以深度采访为切入点,聚焦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期待。在沉浸式调研中,团队与参观展开对话,从“药食同源”的生活智慧到“课堂传承”的时代呼声,挖掘传统医学在当代的活化路径。

立体中药标本矩阵:打刻板印象

乘扶梯直达2楼,10米高“中药材水晶宫”瞬间抓住眼球。600个原色浸染标本悬浮于中庭,从常见药材到珍稀品类,层层叠叠的展示,让“中药宝库”不再是抽象概念。

▲图为2楼“中药材水晶宫”场景 黄德华供图

4楼中药馆中,除了琳琅满目的草药,动物标本与矿药展区格外吸睛。在矿药展区,实践团成员小张指着晶莹的石膏标本惊叹:“原来石膏真能退烧?”相邻展柜里,一组冬虫夏草全生命过程的标本正引发父子对话——父亲指着棕褐色虫体顶端抽出的米白色菌丝讲解:“你看这个半虫半草的标本,它叫冬虫夏草。冬天时是土里的蝙蝠蛾幼虫,夏天被真菌寄生后长出菌丝,就成了能补肺益肾的药材。”小男孩瞪大眼睛看着标本:“哇,中药里还有会‘变身‘的药材呀!”

▲图为冬虫夏草全生命过程的标本 黄德华供图

实践团成员们观察到,类似这样打破“中药即草木”刻板印象的瞬间,恰恰成为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珍贵节点。当矿物药的药用功效与动物药的生命奥秘在同一空间内呈现,不仅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中药世界的多元丰富,更让深奥的中医药知识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访客访谈:药食同源里的生活智慧

“鱼腥草既是餐桌上的凉拌菜,是清热的药材,这种‘药食两用’的智慧太有意思了!”在博物馆4楼动植物标本区,实践团偶遇一位专程前来求证中医药知识的市陈先生(化名)。他常通过短视频平台学习“金银花泡水去火”、“苦瓜炒菜清热” 等实用知识。

当被问及中医药传承的痛点,这位市民感慨:”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西药快,却不懂‘治未病’的中医理念。” 他特别建议:“中小学课本可以加薄荷驱蚊、生姜驱寒等这类生活化内容,让孩子从小接触本草文化。”实践团成员记录下这些来自民间的真实需求,发现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正从 “治病” 向 “生活方式” 转变。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市民照片 张楚涵供图

调研启示:从公众需求看本草文化传播路径

“陈先生提到的‘课堂缺失’指向一个迫切需求——如何让中医药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来’。”实践团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分析道。通过梳理采访记录发现,不同年龄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呈现显著分化:老年人依赖口耳相传的经验传承,将药膳知识藏于厨房烟火;Z世代则渴望数字化的趣味表达,期待传统智慧与潮流语境的碰撞。

在73份有效问卷中,89%的参观者觉得做科普视频和推文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好办法。基于此,团队倡导构建“代际对话式” 文化传播模型:一方面鼓励长者以口述形式分享家庭药膳故事,让五指毛桃炖鸡的香气、陈皮煮粥的暖意成为中药知识的天然载体;另一方面支持青少年用游戏化语言解构经络奥秘,让中医药文化趣味互动中变得可感可知。举个通俗例子:就像“奶奶教做菜+孙子拍视频”,传播文化不是简单的老人对小孩说话,而是两代人互相配合,让传统文化用“老经验+博物馆内容+新形式”活起来。

“调研中听到最多的反馈是‘想了解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团队负责人霍梓健坦言,“或许真正需要的不是太复杂的制作计划,而是搭建让不同年龄层都能参与的传播桥梁。”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霍梓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霍梓健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