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团队——湘信下乡团,走进益阳市“一园两中心”区域,聚焦市民文化中心内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开展深度调研。此行旨在深挖地域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探寻“文化为核、创新为翼”的实践路径,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一园两中心”是益阳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纽带,“一园”即梓山湖生态公园,铺展着城乡交融的生态底色;“两中心”中的市民文化中心,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支点,构建起连接历史根脉与乡村未来的文化枢纽。这里不仅是城市文化地标,更是乡村振兴的“资源宝库”——藏于馆中的历史记忆、民俗智慧、非遗技艺,正是乡村特色发展的底气所在。

博物馆里,乡村振兴的产业基因静静流淌。在“益阳通史”展厅,商周青铜农具的锈迹里藏着农耕文明的密码,明清竹编农具的精巧中显露出乡土智慧。当团队成员驻足于“十里竹坊”史料前,讲解员的话引人深思:“益阳竹资源丰富,如今10余个乡镇仍延续竹编传统,但初级产品难以适应市场。”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指向乡村产业升级的方向——如何让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接轨,正是团队要破解的振兴课题。

图书馆内,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在字间铺展。成员们在地方文献专区深耕,《益阳民俗志》里的非遗故事、《乡村产业变迁史》中的兴衰经验、《益阳乡村振兴蓝皮书》里的精准数据,共同勾勒出乡村的“文化家底”与“发展痛点”。“这些文献是活教材,”团队成员感慨,“比如电商服务站建设的案例,能直接指导我们帮乡村打通文化产品外销渠道。”书页间的智慧,正转化为靶向施策的实践思路。

青少年活动中心中,乡村振兴的后备力量正在培育。这里是青少年接触本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平台,孩子们在剪纸课堂上学习传统纹样,在竹编体验区尝试基础编织。一位老师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文化瑰宝,未来他们可能成为非遗传承人,也可能用新思维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团队成员认为,青少年是乡村振兴的未来,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才能为乡村振兴储备持久动力。

文化馆内,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同样显著。剪纸的镂空光影里藏着可转化的文创灵感,竹艺的细腻纹路中蕴含着能升级的产业价值。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竹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探索,让团队看到文化变现的可能。

此次探访,团队不仅触摸到益阳乡村的文化根脉,更锚定了文化赋能的实践坐标。未来,湘信下乡团将带着这些发现走进乡村:用数字技术活化竹编非遗,让老手艺对接新市场;提炼文献中的产业经验,助农户升级产品;借鉴文化惠民模式,让乡村既有产业“筋骨”,更有文化“灵魂”。文化赋能的种子已埋下,只待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生长出独具益阳特色的振兴新图景。(通讯员:汤志成 张玳熔 周崔丽)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