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承载着六千年的文明密码,是“指尖上的活化石”。近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黎久弥新"团队深入昌江黎族自治县保突村,开启为期十天的黎陶技艺深度探索之旅。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梅珍的陶窑边,这群青年学子用指尖触摸千年文明脉络,探寻非遗技艺的现代新生之路。

首站抵达保突村黎陶传习所。传习所内,刘梅珍大师手持泥坯现场演示"泥条盘筑"绝技——只见陶土在她掌心旋转攀升,不借助机械转盘便塑成浑圆陶罐。团队成员围坐窑炉旁,学习辨识火山灰陶土的独特肌理,记录下"露天堆烧"的火候秘诀。"每道火痕都是大地的指纹",队员林智慧轻抚刚出窑的陶具感叹,"当手掌贴住温热的陶壁,仿佛听见祖先跨越千年的低语"。

在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展示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几何印纹陶瓮令团队驻足。这件出土自三亚的文物,"古纹新译"设计理念在此刻得到印证——队员们速写本上的现代纹样创新,竟与祖先的审美基因遥相呼应。展示馆内珍藏的清代《琼州府志》制陶图录,更让团队系统梳理出"选土、晒泥、搓条、盘筑、阴干、堆烧"十三道核心工序。

实践环节深入黎陶合作社生产一线。队员与村民共同取用昌江畔的高岭土,创新调配"火山灰+贝壳粉"三元配方。在三十八度高温的露天烧陶场,年轻学子与黎族阿婆并肩劳作:村民用黎语吟唱古老的《烧陶歌》;团队学生设计师将陶纹转化为茶具线稿,传承人用骨刀在坯体刻下设计的"甘工鸟"纹。

"非遗传承需要青春的创造力",刘梅珍在结业仪式上将刻刀赠予团队,"这柄传承了五代人的工具,今天交给你们书写新篇章"。离村时,暮色中的保突村窑火正旺,团队成员怀抱着自制的陶器,器底"2024·昌江"的刻印在月光下微微发亮。千年不熄的窑火,正映照着古老技艺奔向世界的轨迹。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