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孙源、陈页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思政教育从校园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的关键环节。2025年6月28日至7月5日,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燕行绘梦·艺韵兴乡”社会实践队深入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大燕村,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艺术为纽带,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更彰显了集大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使命担当。


艺术赋能乡村蝶变,绘就宜居新图景

实践队聚焦乡村环境提升,对大燕村信用社、温泉景区、卫生院等四处老旧墙面进行艺术改造,完成逾200平方米墙绘创作。“梯田归燕图”勾勒出山间农耕的诗意,“竹筏漂流图”再现溪流潺潺的灵动,一幅幅融合地域特色的作品让斑驳墙面蜕变为文化景观。这种“微改造”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激活了乡村空间的文化属性——温泉景区的墙绘成为游客打卡点,卫生院外墙的温馨画面缓解了患者焦虑,为乡村文旅发展增添了视觉吸引力。

▲图为卫生院外墙完成的墙绘项目

赵翊彤 供图

此外,团队还通过与当地民众的深入交流,进一步挖掘了乡村文化的根脉,结合现代艺术与传统元素,创作出符合乡村特色的作品。通过艺术创作与村民的互动,实践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使他们从心底感受到文化振兴的力量,并积极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高山族文化园

赵翊彤 供图

美育点亮童心梦想,播撒希望种子

针对乡村儿童美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实践队在良村中心小学开展的特色课程,为40余名孩子打开了艺术之窗。在破冰活动拉近孩子与老师的距离后,“帽!玩一下!绘一下!——渔夫帽绘制走秀”活动让孩子们用色彩表达个性,“指尖上的童话——超轻粘土造景”活动激发立体思维,“盘子装饰画”鼓励天马行空的想象——孩子们笔下的“海洋旅程”“奇妙森林”,既是童真世界的展现,更是艺术潜能的觉醒。

▲图为孩子们合作绘制走秀所需要的渔夫帽

赵翊彤 供图

▲图为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超轻粘土造景

赵翊彤 供图

在互动游戏和课堂展示中,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绘画作品的展示环节,许多孩子从羞涩的背后小心翼翼转变为热情主动地分享自己的创作。课堂不仅为他们打开了艺术的窗户,也为他们点燃了对未来的梦想。村委会反馈,课程结束后,不少孩子开始留意身边的花草树木,学着用画笔记录生活,这种对美的感知力将伴随他们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图为孩子上台讲解盘子背后的故事

赵翊彤 供图

校地联动凝聚合力,探索共富路径

此次实践构建起高校服务乡村的良性互动模式。集美大学党委副书记洪文建、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欧阳艺、华安县政府副县长何方芳、华丰镇党委和团县委主要负责人等领导的现场指导,既体现了对集大青年实践的重视,也为校地合作搭建了沟通桥梁。大燕村第一书记陈志煌送来的解暑四果汤、村委组织的团建活动,更让双向奔赴的温暖贯穿始终。

▲图为校地领导与实践队队员合照

江志轩 供图

此外,实践队成员与村民们的沟通交流不仅局限于艺术创作和课程教学,更多的是通过日常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双方协作探讨了“乡村振兴”的长远规划,结合文化产业、生态旅游等元素,探索如何打造一个“绿色、智慧、文化”相融合的乡村发展模式。

展望未来,携手共建新农村

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大燕村的艺术氛围和环境品质,也加深了校地之间的合作关系。未来的乡村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投入,更需要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引领,集大青年也将继续在这条路上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图为大燕村第一书记陈志煌老师与队长讨论墙绘相关事项

赵翊彤 供图

正如村民所说:“这些年轻人用画笔和热情,让我们看到了家乡更美的可能。”这种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发展的实践,正是新时代“三下乡”活动价值的生动诠释——既让青年在基层锤炼本领,更让乡村在互动中收获成长,共同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图为实践队队员正在绘制墙绘草稿

赵翊彤 供图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进一步增强了集美大学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文化和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通过校地联动、文化振兴和美育传播,集美大学的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页羲、孙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页羲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