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湘潭理工学院拾遗瑰宝队踏上三下乡实践征程,走进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在墨香与木韵交织的世界里,开启了一场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的深度对话,探寻传统技艺的传承密码。

展馆溯源:触摸年画的历史年轮

队员们首先走进滩头年画专题展馆,这里系统收藏着年画历史精品、珍贵老雕版、传统制作工具及发展史料,完整呈现了这项非遗的发展脉络。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仿佛穿越时空:从滩头年画的起源传说,到明清时期 "家家点染、户户丹青" 的鼎盛图景,再到近代的起伏变迁,直至成为非遗后的保护与复兴历程,一幅清晰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图为滩头年画传习馆中收藏的年画雕版

展馆内,各个时期、不同题材的年画代表作构成一座艺术宝库:威武的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憨态可掬的吉祥娃娃《子孙万代》《麒麟送子》、诙谐生动的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以及寓意深远的戏曲人物形象,其夸张的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饱满的构图,无不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队员们驻足观赏,不时为作品中流畅的线条与鲜明的色彩冲击力发出赞叹。

▲图为著名年画《老鼠娶亲》

此外,展馆还展示了滩头年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新一代传承人在坚守传统基础上的探索实践,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的保护举措,如传习所建设、非遗进校园、文创产品开发等,让队员们切实感受到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希望。

▲图为滩头年画传习技艺馆内文创产品展示

拓印体验:感受匠心的千锤百炼

在滩头年画传习馆,古朴的建筑散发着历史韵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木头芬芳。在这里,队员们在专业老师的接待与讲解下,开启了沉浸式的木板年画拓印体验。

理论学习环节,老师详细介绍了滩头年画的悠久历史、国家级非遗的独特地位,以及其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的艺术特色。队员们了解到,一幅完整的滩头年画需历经刻版、开脸、调色、印刷等二十多道复杂工序,其中套色印刷更是考验匠人的关键技艺。

▲图为年画传习老师在教团队成员们制作拓印年画

实践环节中,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用于拓印的年画木版。这些多由梨木雕刻而成的木版,线条刚劲有力、深浅不一,每一道刻痕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老师还详解了不同版块的功能,以及传统矿物、植物颜料的调配秘诀。

▲图为团队成员在制作拓印年画

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队员们依次学习固定宣纸、均匀蘸取特制颜料、精准对版及控制拓印力度。初次尝试时,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充满挑战 —— 力道不均会导致色彩斑驳,颜料浓淡失衡会影响画面质感,对版偏差则会造成图案错位。不少队员初期都出现了颜色不均、线条模糊或错版的情况,真切体会到传统技艺的精细与不易。经过老师的耐心纠正和反复练习,大家逐渐掌握窍门,成功拓印出属于自己的年画作品。

▲图为团队成员与自己的拓印作品合影

实践感悟:肩负非遗传承使命

从 "听" 历史脉络到 "看" 技艺展示,再到亲手 "做" 年画作品,这场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对滩头木板年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连接。在他们眼中,这项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或图片,而是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文化瑰宝。展馆中那些精雕细琢的老版,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 "工匠精神" 的内涵 —— 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滩头年画传习技艺馆合影

此次滩头年画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队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成为非遗文化的学习者、宣传者和传承者,让滩头年画这样的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美颖 向萱 王含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美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