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月11日湘潭理工学院湘理穗穗念6名成员聚焦共享农场的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展开调研,旨在通过“线上认养+线下体验+亲子研学”模式,构建“高校-社区-家庭”联动的劳动教育新生态,探索可复制的高校劳动教育社会化运营模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一、走访共享农场,触摸“共享”脉动
调研地点主要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以线上和线下问卷的形式展开调研:洋湖周围的商圈,九华第二公办幼儿园,湘潭步步高新天地商场等地。
第二个板块主要以农场访谈为主,访谈的地点有:上善助残中心支持的同心农场,湘潭大学与红星村联合创办的垄上田园,筑园共享农场,荟聚荟美田园。
▲图为共享农场调查问卷意向分析
▲图为共享农场调查问卷参与期望分析
在第一个板块的问卷调查中,问卷共回收532份。其中,线上问卷占194份,线下问卷占338份。据图可知,“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合计246人,占总比的46.2%,这表明在整个调查问卷里,有超过四成的人对共享农场有明确的参与意愿。在调查过程中,团队了解到,“不愿意”、“不太愿意”和“不确定”的原因主要是“觉得太累了”“没时间”等等。据图了解,“体验田园生活,缓解压力”,“种植收获新鲜农产品”,“参与亲子互动活动”等选项合计256人,占总比的50.5%。反映出城市人群在快节奏生活下,希望通过共享农场的形式亲近自然、缓解压力、获取健康食材,在这种形式下也能搭建亲子互动场景,构建亲子关系。
在第二个板块的农场访谈中,筑园农场就抓住了形成当代人对共享农场的需求,构建了以学科实践课程、田园劳动课程、主题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劳动课程体系。另外推出虚度森林之旅等亲子活动,通过搭建森林“庇护所”、森林亲子瑜伽、创作森林舞台剧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同时促进亲子关系。
▲图为筑园农场亲子活动照
从本次调研结果及典型案例来看,部分农场凭借科学的运营理念与精准的发展定位,在产业升级与品牌打造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然而,从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观察,此类成功案例尚属少数。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多数农场在实际运营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个体农场的提质增效,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进程……
二、成长烦恼:共享农场的运营瓶颈
虽然数据显示人们参与共享农场的意愿很高,但是多数体验者往往难以坚持长期劳作。近期,在对共享农场的系列调研中,农趣谷生态农场的关停引起团队的关注——这家规模较大、活动形式多样的农场为何在看似发展旺盛期停滞?带着这一疑问,团队走访多地,深入探寻共享农场行业的“成长烦恼”。湘潭大学垄上田园作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重点项目,该项目由高校师生共同运营,依托“城乡互动”模式一度获得政府与社会关注。本应是门庭若市的盛状,但在调研过程中,农场负责人成涛表述该项目正面临着客源短缺、土地近荒的难题:“不少地块规划好却没被充分利用,种好的蔬菜因无人及时采摘只能烂在地里。”
▲图为湘潭大学垄上田园具况照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合和思考,团队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众多,客观上人们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出行不便;主观上人们的兴趣转移或新鲜感消退……但是当代人逃避劳动,不愿面对困难,缺乏艰苦奋斗的韧性是最核心的原因。
随着物质生活改善,部分人把劳动视为负担,总想用“走捷径”“少干活”的方式完成任务,不愿付出实际努力,倾向于追求生活舒适度与自由度。同时将农场劳动视为“娱乐项目”而非“价值创造”,只愿参与轻松、有新鲜感的体验,却不愿承担后续需要耐心和责任的劳动。尤其在劳动教育领域,家长的认知偏差加剧了这一问题。“孩子周末要补习,没时间参与农耕方面的劳动教育。”一位家长的说法颇具代表性——许多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多元性,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扫地擦窗”等简单劳动,忽视其对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导致青少年对农场的了解度不高,参与积极性不足。
此外,农场运营中“责任绑定、价值引导、后果反馈”的缺失,不仅未能弥补劳动层面的不足,还让惰性延续,使共享农场难以发展。
三、破局之路:从“烦恼”到“共赢”的探索
首先,以湘潭理工学院的“开心农场”为例,可推出“轻量托管+节点参与”模式,平时由农场专人照料地块,仅在播种、采摘等关键节点提醒参与,既保留劳动体验,又避免负担过重;还可以建立成果处理机制,对多次不参与农场活动的认养地块蔬菜进行回收,强化持续参与意识。
其次,也可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课程,除了现有的种植实践外,可结合更多学科知识,设置如农业相关的科学实验课程、农产品加工课程等,并建立更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技能提升、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可适当引入亲子元素,在周末或节假日面向教职工家庭或周边社区家庭开放,举办亲子种植、亲子烹饪等活动,既能增加农场的人气,也能拓展其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另外,可以通过结合学校自身文化特色或地域优势增强吸引力,发布在不同的平台,推动传播;也可与中小学合作举办研学活动,普及农学知识。
例如,上善助残中心的同心农场,它既为残疾朋友提供就业机会,又能让参与研学或农耕活动的人们在与残友交流中感受其身上宝贵精神,同时爱心人士、企业、学校等团体可认养土地,由农场提供劳动工具、农事管理、技术指导及每年12次免费服务,农场还开展莲藕种植、荷花鱼养殖等项目,将收获农产品销售,也会组织购买优质鸡苗免费发放给残友家庭养殖,待鸡苗成熟后上市售卖,销售收入既补贴残友家庭,又为农场带来收益 。
▲图为上善助残中心同心农场具况照
四、借势而为,打造共赢新生态
共享农场的升级,需善用既有经验与自身优势。筑园农场的课程化设计与亲子活动、同心农场的公益联动模式,都是可借鉴的成功范式——前者精准对接需求,后者融合社会价值与效益,为农场注入持久活力。同心农场的研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收益,还可以优化资源利用,农场的各种资源都可以融入研学活动,发挥教育价值,也是可借鉴的方面。
湘潭理工学院发展共享农场,需整合经验,发挥最大优势。地铁3号线带来便捷交通,破解“偏远”痛点;“变形金刚”建筑等特色IP,可打造独特吸引力,助力品牌传播;湘江科学城将在2026年建成投用,湘江科学城将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若能整合这些经验,依托交通优势扩大辐射,借特色IP增强吸引力,再以“轻量托管”降低参与门槛、“课程+亲子”深化教育属性,必能让农场成为“高校-社区-家庭”联动的共赢平台,走出一条可复制的高校劳动教育社会化之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香 李丽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丽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