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至30日,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淮上探迹·文廊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蚌埠市淮上区,以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实践基地,开展了一场以"文化挖掘+生态保护+创新宣教"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文创设计、校地协作,为湿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注入青年智慧,书写了新时代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篇章。
踏访湿地文脉,解码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密码
6月27日,实践团队首站走进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景区负责人引导下,成员们乘坐观光车深入湿地核心区,实地考察生态保护成果与文化展示设施。通过座谈交流,团队系统梳理了湿地公园"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并针对文化宣教中存在的资源整合不足、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初步建议。
▲图为何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湿地文化。方嘉巍 供图
为探寻湿地与双墩文化的历史关联,团队随后前往双墩文化遗址中心。结合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成员们厘清湿地作为双墩先民栖息地的重要地位,为后续文创设计与方案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团队成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王孙文感慨:"湿地不仅是生态宝库,更是文明摇篮。希望通过实践,让更多人看见湿地背后的文化厚度。"
创想宣教矩阵,打造"云端+实地"双向传播网络
6月28日至29日,实践团队返校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湿地文化的"历史、红色、生态"三大层次展开头脑风暴。通过文献研读与案例分析,团队设计出《湿地记忆》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湿地主题笔记本、鸟类主题发卡、生态科普手绘地图等),并提出"湿地长廊"文化展示方案,初步创新"云端+实地"宣教体系 助力湿地文化双向传播。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蚌埠市博物馆,了解双墩文化。方嘉巍 供图
为深化认知,团队于29日赴蚌埠市博物馆开展深度调研。在双墩文化专题展陈中,成员们通过专业解说与实物观摩,系统梳理双墩文化起源、发展脉络及其与湿地生态的共生关系,为宣教方案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团队指导老师徐庆表示:"青年人的创意与数字化思维,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新窗口。"
校地协同共建,擘画文化振兴新图景
6月30日,实践团队负责人与指导老师再次前往三汊河湿地公园管理处,同景区主要负责人、淮上区团委开展回访交流。座谈会上,团队从"文化挖掘、产品设计、传播路径"三方面汇报实践成果,展示四套文创作品设计稿、文化长廊方案初稿及后续工作计划。
▲图为实践小组在蚌埠学院内召开的专题研究会。方嘉巍 供图
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对方案给予高度评价:"高校的专业优势与地方的实践需求结合,能碰撞出更多创新火花。"双方还就校地共建达成共识,未来将围绕湿地文化研究、文创产品开发、志愿者培训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湿地文化可持续发展。
知行合一,以青春之力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此次实践是蚌埠学院深化实践育人、服务地方发展的缩影。团队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指引,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湿地保护不是孤立的生态议题,而是关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团队负责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方嘉巍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方案,让湿地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安徽三汊河湿地公园前合影留恋。方嘉巍 供图
从湿地到课堂,从调研到创新,"淮上探迹·文廊创行"团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创意传递文化。这场青年与湿地的"双向奔赴",不仅为地方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更展现了高校学子以专业所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与情怀。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青春的力量正悄然绽放。(通讯员 王孙文,甄晓伟,方嘉巍)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孙文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王孙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