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应奏飞、徐伟豪)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戎途新程,筑梦启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近期开展专项走访活动。团队以退役复学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市场适配性为调研核心,通过聆听三位老兵的人生故事,挖掘军人精神与职业发展的深层关联,为退役学子成长提供实践参考。

烽火淬炼的坚守:从报务员到人民教师的转型启示

在宁波江北春晖佳苑的居所里,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吴志浩奶奶向调研团队讲述了她跨越世纪的人生历程。1937年父亲吴继光牺牲后,年少的她随家人辗转汉口、奉化等地。1942年10月,日军侵扰的阴影下,她进入浙江六区专员公署鄞县县政府警察大队无线电通讯大队,以半工半读方式开启两年学习生涯,1943年4月至1944年8月在技术培训所系统掌握报务技能。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听抗战老兵吴志浩奶奶讲跨越世纪的人生历程

“1945年初夏退守天台华顶山时,寺庙里的青灯就是我们的工作台。”吴奶奶清晰记得,正是在那里,她作为无线电大队成员,第一个译出日军投降的电文,成为宁波地区最早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人。抗战胜利后,她在宁波永耀电力大楼四楼担任译电员,将母亲与外婆接到开明街附近定居。1952年起,她转型教育领域,在西郊路小学(现宁波市实验小学)、穆家巷小学(现孙国英小学)深耕数十载,1985年退休后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和抗战老兵吴志浩奶奶的合影

团队成员注意到,吴奶奶从军事通讯专业人才到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成功转型,其核心在于战火中锤炼的快速学习能力与职业韧性。团队成员徐伟豪表示:“这种在极端环境下建立的目标感和执行力,对退役复学大学生适应校园节奏、规划职业路径具有直接借鉴意义——从军事技能到专业知识的转化,本质上是能力迁移的过程。”

本色不改的担当:企业家老兵的社会价值践行

在宁波小港渡头董社区的共富工坊,团队与宁波文寒纸品有限公司退伍老兵陈文军总经理深度访谈。在他的日程表上,一半是企业经营规划,一半是社区志愿服务记录。这位将军营作风融入商海的企业家,向团队展示了退役军人在市场经济中的适配样本。

▲图为调研团队访谈“50后”退伍老兵陈文军

“部队教会我的‘责任’二字,是一辈子的职业准则。” 陈文军坦言,从军营到商界,他始终以“党员+老兵”的双重标准要求自己。在企业管理中,他推行军事化考勤与精细化流程,使公司在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社区各类公益活动服务中,他总以“冲锋在前”的姿态参加。

调研团队发现,陈文军的成功在于将军队培养的组织协调能力、纪律意识转化为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他证明了退役军人的‘执行力’‘忠诚度’是就业市场的稀缺资源。” 团队成员黄莹同学分析道,“这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提供了启示:职业规划应立足自身特质,将部队赋予的品质转化为岗位竞争力。”

多元选择的智慧:自由职业者的转型平衡术

服役十六年的退伍老兵吴翊,则呈现了另一种转型模式。在老兵吴翊家中,他向团队讲述了退役后选择自由职业的心路历程:“不是所有人都要走固定的职业轨道,关键是找到与军人特质匹配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吴翊,在咖啡师、摄影爱好者与户外领队的身份中找到了平衡。

“‘体验生活,专注自身’不是消极懈怠,而是精准定位后的深耕。” 他解释道,军队培养的观察力、应变力,让他在摄影创作中独具视角,而组织协调能力则使他成为受欢迎的户外领队。这种非传统职业路径引发团队对市场适配性的深入思考。

负责数据整理的翁鹏舟指出:“吴翊的经历打破了‘退役即转业’的思维定式,说明生涯规划可以更具弹性。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而言,认清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比盲目追逐热门行业更重要。”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和“70后”退伍老兵吴翊的合影

精神解码:构建退役学子成长赋能体系

本次调研通过三位老兵的人生样本,提炼出退役军人职业发展的共性规律:吴志浩的 “能力迁移模型”、陈文军“品质转化路径”、吴翊的“多元适配策略”,共同构成退役复学大学生成长的参考坐标系。

团队指导老师应奏飞表示,下一步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帮扶措施:建立“老兵—学子”结对机制,鼓励退役军人大学生积极参加将职业技能转化的专业工作坊,编制《退役复学大学生能力适配手册》。“老兵精神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拆解、可学习的行为范式。”

在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特殊节点,这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对话,终将转化为退役学子在人生新“战场”上的前进动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应奏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应奏飞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4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校园频道
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