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蔡兆一、王浩宇)为响应国家 “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号召,7月4日至 6日,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徽韵青阳,薪火相传” 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奔赴池州市青阳县,深入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聚焦青阳腔非遗保护与粮食文化传承,在实践中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古韵悠扬:在青阳腔博物馆触摸历史的温度
4日,实践团首站抵达青阳腔博物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的重要展示窗口,馆内珍藏的戏服、脸谱、剧本等文物,生动展现了这一“戏曲活化石”的千年传承脉络。从历史文物到珍贵资料,每一处都承载着青阳腔的深厚底蕴。
▲图为实践团参观青阳腔博物馆 。通讯员 蔡兆一 摄
在青年传承人柯敏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系统学习了青阳腔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从 “一唱众和” 的帮腔形式到 “滚调” 技法的叙事张力,从传统戏服的纹样寓意到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 600 余年的文化积淀。团队还着重了解了20世纪80年代抢救青阳腔的故事,并对这一剧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参观结束后,柯敏老师带领队员们学习青阳腔戏曲中简单的唱法和表演动作。柯老师逐一纠正队员的动作,队员们也一招一式地模仿,一句一腔地练习。尽管动作和唱腔学习颇具难度,但大家热情高涨,在实践中感受着青阳腔的独特魅力。最后,指导老师和队员们与柯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进一步挖掘青阳腔背后的故事与传承现状。
▲实践团与柯老师进行交流。通讯员 丁成龙 摄
博物馆负责人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在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如今通过“馆校合作”等模式,这门曾经濒临失传的艺术正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负责人还向实践团透露,现在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数十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累计吸引数万人次参与,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
尽管天气炎热,但队员们的热情未减。傍晚,团队成员走上青阳县街头,向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并与他们亲切交流,深入了解青阳县居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情况。结果显示,“数字化传播不足”“年轻传承人断层” 仍是主要挑战。
▲图为实践团进行问卷调查。通讯员 蔡兆一 摄
粮票记忆:在天下粮仓游览园解码时代变迁
次日,实践团来到天下粮仓游览园,探访国内规模最大的粮票专题博物馆之一。馆内 20 余万枚粮票、布票、油票等藏品,串联起新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轨迹。“这些粮票不仅是经济凭证,更是一部鲜活的社会发展史。” 团队成员王奕霏在参观后表示。从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的节俭风尚,到改革开放后物资丰富带来的消费升级,一枚枚褪色的票证见证着中国人民从 “吃得饱” 到 “吃得好” 的历史性跨越。此次参观既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思政课。
▲图为实践团在粮票博物馆调研。通讯员 裴志鹏 摄
文化守望:在实践中书写青春担当
实践的最后,实践团简要参观青阳县博物馆后,队长带领队员们围绕活动成果展开总结。“我们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更要成为传播者。” 团队队长蔡兆一在总结中表示。
▲图为实践团参观青阳县博物馆。通讯员 刘宗瑞 摄
▲图为“徽韵青阳”实践团合影。通讯员 王浩宇 摄
此次青阳“三下乡”之行,实践团成员不仅近距离领略了青阳腔的独特魅力,更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后续,实践团还将通过整理资料、撰写实践调研报告、开展校内宣传等多种方式,号召更多的青年学生关注和保护传统文化,让古老文明在传承中焕发生机,在创新中走向未来。
撰文 | 蔡兆一 王浩宇
图片 | 刘宗瑞 陈硕 侯夏 审核 | 丁成龙 裴志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蔡兆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兆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