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何蕴哲、余意、童瑶)7月6日清晨9点,武汉晴川学院伴你"童"行实践团与"薪"火相传实践团,在驻冷水庙村第一书记何蕴哲老师及带队教师的带领下,走进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罗沟村,开启了一场解码乡村振兴的实地研学之旅。

一、白墙黛瓦间的振兴底色:从"撂荒地"到"风景线"

沿着新铺的柏油路深入村落,白墙黛瓦的民居在青山间错落成画,蘑菇造型的景观小品俏皮点缀,村民广场上晨练老人舒展的身影与含笑的眉眼,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乡村生活图景。罗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平介绍,这片土地曾因青壮年外流而面临土地撂荒困境,如今通过"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模式,不仅让200亩撂荒地重焕生机,更让生态资源成为发展资本——油橄榄、金丝菊、黄桃等特色作物织成绿海,柿子小游园里的农耕器具变身景观小品,昔日的"空心村"正蜕变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和美乡村。

▲图为罗沟村刘书记为大家做介绍

二、大棚里的科技密码:当传统农耕遇见智慧农业

在联栋温室育苗大棚内,刘平书记揭开了罗沟村产业升级的"科技密钥":棚内各类幼苗长势旺盛,从育苗基地通过标准化技术培育的种苗,经数月棚养后将移植田间。更令人惊叹的是,大棚已实现自动化控温降水系统,一部手机即可远程操控温湿度,精准模拟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这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靠天吃饭的难题,更让土地亩产效益提升30%以上。"这种"技术育苗+规模种植+研学体验"的融合模式,正让农业从"面朝黄土"的苦力活,变为"科技赋能"的智慧产业。

▲图为刘书记为大家介绍经验

▲图为工人在棚内处理杂草

三、产业链上的共富逻辑: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生态农业观光园内,大片黄桃树竞相生长,冬桃苗在科普区标注着生长周期表。刘平书记介绍,园区设置的拔花生、菊花采摘等体验项目,每年吸引2万人次研学客流,不仅让游客尝鲜乡村风味,更让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园区务工实现"一份土地三份收入"。而在郧阳香菇示范园,高科技大棚内24小时全自动调控的温湿度系统,让香菇与灵芝在模拟野生环境中生长,机器人分拣站通过光谱分析实现精准分类,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运作,让小小香菇成为年产值超30亿元的富民产业。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果园合影

四、青春视角下的振兴启示:在实践中读懂中国乡村

返程路上,实践团成员望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柏油路与产业园,不禁发出感叹:罗沟村的蜕变,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用生态颜值换产业价值,以科技赋能激活传统土地,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合伙人"。当大棚里的幼苗在智能系统呵护下茁壮成长,当撂荒地长出的金丝菊成为电商平台的爆款,当研学游的孩子们在田间认识作物生长,乡村振兴的密码早已写在"产业融合、科技赋能、共建共享"的实践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郧阳香菇示范园合影

这场实践之旅,让青年学子读懂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深刻内涵。正如带队老师在返程时所说:"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发展的可能,而青年的使命,正是用所学所长为这片土地插上翅膀。"罗沟村的故事仍在续写,而更多青春力量,正沿着这条乡村振兴之路,走向充满希望的田野。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童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童瑶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7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学子频道
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