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即命令,安全重于泰山!2025年7月8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二队于百里杜鹃管理区百纳乡龙竹村和平组王家寨地灾点开展疏离群众工作。本次工作目的是协助当地政府开展群众转移疏散工作,在暴雨来临前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青春防线”。
地质灾害点一旦遭遇强降雨,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险情,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必争!天空乌云密布,空气中裹挟着紧张气息。接到协助疏散任务后,实践团队在队长与当地政府干部的指挥下,争分夺秒奔赴百里杜鹃管理区百纳乡龙竹村和平组王家寨地灾点疏散当地居民。
(图为当地领导带领团队实践者前往地灾点)
疏散现场,实践者主要关注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任务分派好后,实践者立即和当地政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敲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当地居民解释暴雨预警的严峻性和转移避险的紧迫性。“老人家,雨马上就要下大了,这里不安全,扶您去临时安置点!”“东西别收拾太多,安全第一,快走!”等关切的话语在村寨中此起彼伏。面对部分村民的犹豫和不舍,志愿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强调潜在的危险,协助村民快速收拾好必要物品后前往临时安置点。
(图为团队实践者帮助独居老人转移物资)
转移过程中,实践者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积极搀扶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帮助留守儿童穿戴衣物以及为转移群众搬运生活物资等。每位实践者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奔波,尽管汗水浸湿衣衫,也没有人喊苦喊累,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安全、迅速地转移到指定的临时安置点。
(图为团队实践者搀扶独居老人疏散)
此次紧急疏散行动,不仅是对志愿者实践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社会责任意识的生动诠释,在突发险情面前,实践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青春力量守护群众安危,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相融合的实践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安全治理等社会事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同时,也为基层应急响应体系注入青春活力,通过深入一线参与防灾减灾实践,志愿者不仅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还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人力支持与智力服务,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双向共赢。
(图为团队实践者帮助留守儿童穿衣服)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基层防灾减灾工作面临更高要求。后续,志愿者将持续关注当地防灾工作,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协助完善应急预案,以青春力量为乡村安全建设添彩,让“三下乡”的意义在守护与担当中不断延伸!
供稿|贵工程矿业工程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二队
文字|肖煜
图片|覃诗瑛
编辑|肖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肖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煜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