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7日,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葫芦匠心·青春传遗”实践团走进济南友谊葫芦文化有限公司与唐王山社区,以“寻根—传承—创新”的实践模式,深入探索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的魅力,用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寻根:触摸葫芦雕刻的文化脉络
实践团首站来到济南友谊葫芦文化有限公司,通过非遗文化探秘、技艺学习实践、总结交流提升三个环节,全方位触摸葫芦雕刻的文化根基。
在非遗文化探秘中,团队成员参观了雕刻工作室与作品展览区,详细了解葫芦雕刻的发展历程、原材料选取、制作流程及成品特色,直观感受这项传统技艺的历史厚度与工艺之美。技艺学习实践环节里,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葫芦雕刻全过程,从工具使用到基本技法,再到完整的工艺流程,一一细致讲解。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手拿起刻刀,在葫芦上反复练习,逐步掌握雕刻技巧,体会传统手工艺的严谨与精妙。随后的总结交流座谈会上,成员们进一步深化了对非遗传承意义的理解。
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播撒艺术种子
为推动葫芦雕刻非遗技艺的代际传递,实践团在唐王山社区构建“历史脉络-技艺体系-创意表达”三维教学体系,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葫芦雕刻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以视频、PPT展示等生动形式,为小朋友们讲述葫芦雕刻的发展故事与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好奇心。教学中,团队将现代元素融入葫芦雕刻,手把手教孩子们绘制简单图案、掌握基础雕刻技艺。最后,小朋友们在协助下完成属于自己的葫芦作品,并分享创意理念,让非遗技艺在互动中扎根成长。
创新:用平台与技术激活非遗生命力
实践团以“传播矩阵+技术赋能”双轮驱动,为葫芦雕刻非遗文化开辟创新传播路径。
实践团积极运用AI技术为非遗“赋能”:通过数字建模让葫芦上的传统纹样“动起来”,原本静态的花鸟图案在屏幕上舒展羽翼、婉转啼鸣;借助虚拟场景搭建,让雕刻作品融入古风庭院、现代家居等多元场景,直观展现其装饰价值;甚至通过AI语音交互,让葫芦“开口”讲述自身的制作故事与文化寓意。这种“技术+创意”的二次创作,打破了传统工艺品的观赏边界,以更鲜活、有趣的形式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让千年葫芦雕刻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此次实践活动,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葫芦匠心·青春传遗”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既扎根传统触摸非遗根脉,又立足创新拓展传播边界,用青春智慧让葫芦雕刻这项省级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实践样本。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孔令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孔令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