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煤矿资源型城市转型加速,矿区水污染治理困境日益凸显,已然从单纯的生态问题演变为严峻的民生问题,并且现行法律体系在应对废弃矿区污染存在显著短板,为解决上述难题,2025年7月4日,河海大学法学院“律治煤泽·水焕新生”废弃煤矿区水域治理调研团队赴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开展“煤矿区水塌陷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水域治理”调研活动。聚焦废弃矿区水域治理立法问题,旨在通过跨学科视角与实地采样分析、政府部门访谈等系统梳理法律漏洞和技术瓶颈,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团队先后走访贾汪区人民检察院、潘安湖街道办事处,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入了解潘安湖从煤矿塌陷区到国家级生态景区的转型历程,并围绕政策法规、公益诉讼及生态技术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聚焦政策法规与公益诉讼

7月4日上午,调研团队来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徐州市贾汪区人民检察院,重点调研潘安湖水域治理中的政策落实与公益诉讼实践。潘安湖坐落于贾汪区,作为曾经徐州市最大的煤矿开采塌陷区之一,了解贾汪区关于煤矿区水生态修复治理的相关政策以及公益诉讼方面的法律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初次来到贾汪区人民检察院,调研团队受到了检察院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带领参观了检察院内部的工作环境,了解到贾汪区检察院的工作职能,特别是对于潘安湖水域治理方面工作的高度重视,随后在座谈会上,团队成员很荣幸采访到了贾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长吕向阳,贾汪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吴旋以及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王鹏进。关于生态修复治理政策方面,吕科长详细介绍了政策从无到有,从初步构建到逐步优化的过程,政策的出台落实在废弃煤矿区水治理过程中可谓是发挥了引领带头的作用。他指出,从政策空白到体系完善,贾汪区通过“政策引领+实践创新”双轮驱动,为废弃矿区污水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贾汪区政府十分重视治理工作成效,将其列为重点治理项目,相关部门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使治理措施从理论落实到实处。从政府调研成员询问到公益诉讼在水域治理方面的贡献,副检察长吴旋结合2014年以来的公益诉讼实践,强调法律监督在水域生态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在短短十年时间里,贾汪区检察院工作人员也在不断探索适合的工作模式和路径,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工作机制,并且列举了很多关于起诉水污染事件的真实案例,例如最高检督促整治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案等,使团队成员对于公益诉讼的法律工作有了更深刻具体的了解。询问到在公益诉讼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法律难题时,吴副检察长也坦言到从政策的下发到地方具体的落实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履职边界划定不清晰,落实的实践成果不到位等,并从法律实务角度提出强化行政部门配合,制定长效治理机制的建议等。在座谈会上,为了便于了解政策的发展演变,负责人还给大家发放了省级和市级关于煤矿区水域治理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细致地浏览,团队成员研读省市级政策文件,深刻感受到政策迭代与地方实践的紧密联动。在一次次文件中感受到的是随着时代发展政策的不断优化升级,落实到地方实处是真正有益于老百姓的好政策好标准。

▲图为贾汪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接受采访

▲图为“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合影

探寻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

7月4日下午,在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王鹏进负责人的引荐下,实践调研团队转赴潘安湖街道办事处同全程参与潘安湖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办事处原工作人员王保玉(已退休)进行访谈,很荣幸能够邀请到王主任能够以亲历者的视角帮助回顾潘安湖从“煤城疮疤”到“生态明珠”的蜕变过程,讲解潘安湖如何从一个煤矿区塌陷区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生态环境优越,旅游业发展兴旺的潘安湖景观的历史演进历程。上世纪50年代起,贾汪区煤矿资源为江苏省内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21世纪初,潘安湖水域治理正式启动,治理团队将生态修复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自然环境生态湿地景观主基调,致力于打造乡野情趣的生态湿地。在提及治理模式有何借鉴之处时,王主任提到潘安湖的治理模式有借鉴到浙江省水污染治理的优秀案例,并特地前去考察学习治理经验,但王主任特别强调潘安湖水域的治理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创新采用“填高挖低”技术,依托深层黏土地质条件,成功构造人工湿地系统。针对水质净化问题,王主任详解了“水系连通+自然净化”模式:潘安湖南引京杭大运河活水,北接屯头河形成循环水系,通过最小化人为干预实现水质自净,最终达到国家二类至三类水标准。此外,在煤矿区区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潘安湖街道积极将生态环境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将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的环境优化功能、生态修复功能、景观开发功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贾汪模板。潘安湖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直接体现在当地居民身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当地工作岗位需求量增大,景区直接提供导游、游船驾驶、保洁等岗位800余个,70%聘用当地居民,周边兴起200余家农家乐、民俗,带动就业逾千人。区政府还设立了120余个“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优先录用周边村民。潘安湖居民不再需要外出谋生,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是真正地富起来了,也幸福起来了。在王主任的带领下,调研团队成员有机会前往潘安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进行近距离的参观调研,乘船欣赏潘安湖的生态景观,但见湖光潋滟、鸥鹭翔集,切身感受到“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的深刻内涵。

▲图为潘安湖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

经过一天的实践活动,调研团队不仅前往徐州市贾汪区人民检察院向专业工作人员了解了废弃煤矿区水的立法相关政策问题,还实地前往了潘安湖进行参观,在与参与生态修复治理的工作人员访谈过程中,切实体会到潘安湖从废弃煤矿区塌陷区向生态风景旅游区的转变。本次调研通过“政策对话+实地感知”双维度,系统剖析了潘安湖生态治理的“政策保障——产业转型——立法建议”全链条经验。团队成员不仅解开了“水源从何而来”“净化如何实现”等科学问题,更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深化了对废弃煤矿区水生态治理复杂性的认知。团队成员表示,潘安湖的转型实践为同类地区水域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贾汪经验”,调研成果将为后续水污染治理及立法政策相关方面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撰文 | 于嘉悦 唐秀枝

图片 | 蒋雨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嘉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嘉悦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5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