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更维系着民族精神,是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宝贵遗产。为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艺脉承徽,窑火焕新”传承队,趁着暑期来到上饶市婺源县,开展了这场意义特殊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7月1日清晨,队员们踏着第一缕穿透薄雾的阳光来到前坦村油纸伞体验中心,准备探寻油纸伞制作技艺的奥秘。体验中心的负责人热情地迎上来,领着大家参观架子上陈列的成品——那些出自非遗传承人之手的油纸伞,伞骨挺括,伞面雅致,透着股岁月打磨出的温润。

▲图为传承队队员在前坦村合影 施亦勋 摄

1.四十载匠心:一把伞里藏着七十多道关

婺源油纸伞制作技艺系江西省婺源县传统手工技艺,2013年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增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油纸伞体验中心,传承队的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一位精通油纸伞手工制作技艺的老师傅。​老师傅擦了擦手上的桐油,笑着向队员们介绍,自己学习这门手艺已经四十多年了。他坦言,制作一把油纸伞并非易事,从选竹、锯竹、劈条、钻孔开始,单是打伞骨就有诸多讲究;后续还有做伞柄、画伞面、糊伞边、收卷、涂桐油、穿线等步骤,前前后后共计七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必须全神贯注地盯着,丝毫马虎不得。​老师傅还提到,这些工序讲究分工合作。制作简单些的款式,一天能完成三十多把;但若是遇到复杂的花样,一天能做成一两把就已属不易。​尽管制作过程颇为繁琐,且一步做错就需推倒重来,可老师傅打心底里热爱这门手艺。他表示,只要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这门手艺,自己这把老骨头多累点也值当。​此次采访,让传承队的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油纸伞手工制作技艺的精湛与不易,也更直观地体会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执着与传承。​

▲图为传承队队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罗鹏宇 摄

2.亲手学做伞:指尖的笨拙与心头的骄傲

听着老师傅的话,队员们心里早就按捺不住,也跟着传承人们学了起来。绕伞圈时得把力气拿捏得刚刚好,糊伞边要拼着劲儿做到平整,收卷伞面得一圈圈绕得均匀,穿线更是磨人的活儿,稍不留意就会跑偏……最后,大家还在半成品的伞面上,画上自己设计的图案,再仔细涂上一层桐油。当一把把带着自己手温的油纸伞终于完工时,每个人脸上都漾着藏不住的笑意,那份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这时候大家才真正明白,每道工序里都藏着匠人的巧思,传统非遗的精湛,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图为传承队队员学习制作油纸伞 施亦勋 摄

▲图为传承队队员制作的油纸伞成品合影 肖泽霞 摄

3.传承之惑与少年担当: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

如今,随着中国非遗文化越来越有吸引力,专程来婺源体验手工油纸伞工艺的国内外游客一天天多了起来。可让人揪心的是,愿意沉下心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快节奏的时代里,这般细腻复杂的手工活,好像渐渐跟不上脚步,慢慢被人淡忘了。

经历过这次亲手制作,队员们心里都沉甸甸的。他们说,以后一定会多琢磨这些非遗技艺,多跟身边人讲讲它们的好,更要想想怎么让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毕竟,只有让这些老手艺“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一代代传下去。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婷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0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