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弘扬时代精神,建设教育强国”为核心主题,在校工会的支持下成立实践队,采用分组访谈调研的形式,深入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最终确定袁葵芳老师、吴月燕老师等四位代表作为访谈对象。
图为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商讨实践项目
图为团队成员商讨实践项目
袁葵芳:三十载讲台育人,一生情灌溉桃李
图为袁葵芳教授
简介:袁葵芳教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三育人优秀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三八红旗手、宁波市感动甬城十大优秀教师、校师德标兵特别荣誉奖等,所获荣誉达30余项。长期从事税法教学工作,主持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省级教改项目、省级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等,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在一、二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微课大赛二等奖、浙江省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宁波市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诸多奖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三十载讲台岁月,她像春风般浸润学生的心田,如春雨般浇灌每一朵待开的希望之花。2025年6月25日上午,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访了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会计系系主任袁葵芳教授。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宁波市政协委员,袁教授用了三十载的时间,诠释了一名平凡的教育者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担当与责任。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她以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三重身份,向大家展示了中国近三十年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她对于教育的初心和理解。
图为“读懂中国”实践团队成员采访袁教授
袁葵芳教授的教育理念深受其求学经历的影响。她提到,在她心中,小学时一位老师的温暖让她铭记至今,也初步塑造了她对于教育的理解。中学期间,一位日本遗孤老师的温柔和耐心,以及后来英语老师的悉心辅导,进一步坚定了她“以爱育人”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学生对一门课的兴趣,往往源于老师的尊重与耐心,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与学生的“教学相长”。
图为袁葵芳教授接受采访
在谈及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时,袁教授特别强调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一个是刻苦精神,还有一个就是为人处世,与人沟通交流的本领。”袁教授很认真地说道,“会计这个行业,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如若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终究是难走远的。”她说道,会计系学生的性格通常比较内向,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她始终相信,教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自如地应对每一次的挑战。
袁葵芳教授的所有研究都紧扣地方发展,例如出口退税政策、宁波产业升级等,她笑着说:“我们学校讲究‘顶天立地’,我们虽不及重点高校,但是立足于本地经济我们有十足的优势。”作为宁波市政协委员,她并没有纸上谈兵,而是将所研究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落地落实,真正意义上践行了“服务社会”的使命。
吴月燕:二十载田间深耕,让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6月25日下午,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采访了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的吴月燕教授。吴教授扎根果树花卉研究领域长达二十余年,团队希望从她那里,探寻到中国农业蓬勃发展背后的深刻答案。
图为吴月燕教授
简介:吴月燕教授,硕导。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培育植物新品种16个,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2项。获省市(厅)级科技奖励10余项。获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浙江省农业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
吴月燕教授认为,科研工作者肩负着服务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她强调,科研人员要主动与农民交朋友,在研究过程中耐得住寂寞,无畏困难与挑战。
在研发“鄞红”葡萄的过程中,吴教授遭遇过诸多质疑,但她始终怀揣着持之以恒的决心,勇敢面对各项挑战。作为果树工作者,吴教授始终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推动果树产品的商业化和效益化。她积极将现代技术引入农业种植,推动农业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吴月燕教授的科研岁月里,“读懂中国”有了可触可感的注脚。她见证者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以那份“甘坐冷板凳、笑对千百挫”的坚韧,在田垄与试管间静静深耕,让乡土中国在时光里悄然蜕变。而她的学生在葡萄果实硬度研究中,于无数次失败的尘埃里捧出成功的微光,恰似这束科研精神最动人的剪影,在岁月中闪闪发亮。
图为吴教授在实验室为实践队介绍
在育人的园地里,吴月燕教授始终怀揣着“真心为壤、爱心为露、耐心为光”的信念,细细浇灌着每一株青年才俊的幼苗。从为学子擘画科研的蓝图,到拂去他们生活中的愁云,目送着他们从青涩走向茁壮,这份陪伴与成就,是她心底最温润的慰藉。而这育人的过程,本身就是触摸“中国未来”的温度——在她的守护下,一批批脚踏实地、心怀丘壑、肩有担当的新一代建设者,正带着光与热,走向更远的天地。
回望中国乡村从贫瘠土地上生长出丰饶的巨变,吴教授的诠释饱含深情:“读懂中国,便是读懂这片土地如何在岁月里愈发强健,愈发明媚。”她的科研之路、团队同心、育人之责,恰似这壮阔史诗中一枚温润的注脚,镌刻着奋斗的印记,也闪耀着希望的光泽,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图为吴教授向学生介绍
吴月燕教授以大地为纸,科研为笔,育人作墨,不仅书写着农业科技的硕果,更描绘了科研精神传承与家国情怀交织的动人画卷,激励着新时代学子脚踏实地,筑梦未来,为“读懂中国”这一主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答案。
图为实践队合影
在教育强国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浙江万里学院“读懂中国”实践队以师者为镜,映照出教育与科研的双重担当。袁葵芳教授三十载讲台育人,以爱为犁深耕教育沃土,将知识传递与社会服务紧密相连;吴月燕教授二十载田间科研,用科技为农业赋能,让乡土中国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她们的故事印证着:教育是点燃未来的火种,科研是推动发展的引擎,二者共同构筑起“读懂中国”的精神坐标。实践队在访谈中触摸到的不仅是师者的育人初心,更是一个国家通过科教振兴实现蜕变的生动注脚——当知识扎根讲台,当科技深植土地,教育强国的蓝图便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逐渐清晰为可触可感的时代答卷。
文字|孙暄倩、陈诗雅、孙依婷、金安琪
图片|汪梦、胡依涵、张炯、金巍尔、章奕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金安琪、孙暄倩、陈诗雅、孙依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安琪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