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孙路萍、王亚) 绘制振兴蓝图,激活乡村动能。7月1日至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智“绘”李冲,“乡”遇未来“三下乡”青春实践团队走进凤台县李冲回族乡,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乡村探索之旅。


葡藤叠翠蕴乡情 三下乡行助振兴

7月1日,团队首站抵达李冲回族乡民族村村委会,与村支书展开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乡村特色与发展现状,为后续实践明确方向。随后,团队走进两家代表性葡萄家庭农场,与农户面对面交谈,实地考察葡萄种植情况,从种植技术到销售渠道,全方位了解葡萄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茅仙探幽承古韵 诗路寻芳续雅风

7月2日,实践团队赴国家3A级旅游景区茅仙洞开展调研。该景区以“淮上胜境”闻名,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是淮河文化重要载体。此次调研为团队积累了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手资料,后续将结合专业优势,助力景区打造“文化+生态”特色品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聆听企业奋进史 把脉乡村崛起路

7月2日下午,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香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访淮南市级非遗项目香胡麻油的传承基地,深入了解这项延续百年的传统工艺。

在现代化生产车间,同学们见证了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的完美融合。作为“淮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安徽省少数民族示范企业”,香胡农业不仅守护着传统工艺,更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团队成员就非遗品牌推广、农文旅融合发展等议题与企业深入交流。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用青年智慧助力民族特色产业焕发新活力。

非遗课堂传薪火 葡园童趣话传承

7月3日,实践团队走进凤台当地小学,开展“非遗文化润童心”主题活动。  

团队成员通过趣味讲解和互动展示,向小学生们生动介绍了当地国家级非遗“花鼓灯”和省级非遗“火老虎”的文化内涵。在实践环节,志愿者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制作非遗漆扇,让传统工艺在稚嫩的手中焕发新彩。活动尾声,团队特别准备了当地家庭农场种植的新鲜葡萄作为礼物,将非遗传承与助农兴农有机结合。用青春力量守护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活动不仅让小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非遗魅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校地座谈谋发展 合作签约启新程

7月3日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凤台县团县委展开交流座谈。学院党委委员、干校副校长陈彪,凤台县委组织部、人社局、团县委、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凤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人才工作局局长郑娜娜详细介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人才引进政策,强调了乡村振兴对青年力量的迫切需求。学院党委委员、干校副校长陈彪指出,校地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期待双方在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等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会后,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未来,双方将在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领域展开校地合作,助力青年成长与乡村振兴。

玉兔日化探新径 青春使命践初心

7月4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凤台县经开区,走访调研具有70年历史的玉兔日化。这家老牌制皂企业近期因电视剧《六姊妹》的热播而焕发新活力,成为网络热议的“网红企业”。

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深入生产一线,全程观摩了传统香皂的制作工艺。从原料精选、科学配比,到搅拌成型、精细包装,每一道工序都彰显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特别是企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实践,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脚沾泥土,方知稼穑之艰;躬行实践,始悟振兴之道。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继续深耕乡村沃土,用青春智慧浇灌希望田野,让“三下乡”的每一个脚印都沉淀为乡村振兴的坚实路基,让青年学子的每一分热忱都化作乡村发展的澎湃动能。(作者:孙路萍 王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方明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明涛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