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黄睿哲 秦江浩 施丁丰 赵怡然)7月2日,温州商学院学生会“践行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渠口村,为了让队员们直观感受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关联,明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吸引游客的基础,领悟“两山”理论的实践意义。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农耕实践活动。
初入田野:汗水开启逐梦之旅
队员们下地种田(摄影:施丁丰)
渠口村的稻田还沾着夜露,温州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已经踩着田埂走进了这片绿色天地。他们卷起裤脚,手握农具,在当地农民指导下有序翻地、播种、除草,队员们赤脚踩在稻田里,田埂边的露水顺着稻叶尖往下坠,砸在队员们赤裸的脚背上、落在他们卷起的裤脚上。双脚触及泥层的瞬间,软乎乎的湿泥顺着指缝往脚背上爬,带着一股新鲜的土腥气混着稻禾的清香——这是他们与土地的第一次“深度对话”。队员们握秧苗的手总显得笨拙。有人把秧苗攥得太紧,叶片都被捏蔫了;有人学着农民的样子弯腰插苗,却被泥土“咬得死死的”。
实践队队长马浩哲提到:“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农活,在插秧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秧苗因为插得歪歪斜斜被要求返工,但队员们却没有因此而感到气馁,反而对待手上的工作更加细致认真起来。当地的农民也没有介意我们笨手笨脚,将“株距均匀、深浅适中”的诀窍传授给我们。农民的关爱,让队员们体会到了农耕里的“共生”智慧——就像秧苗要株距均匀才能共同生长,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互助也能让力量成倍生长。”
田间课堂:两山理论扎根心间
队员们下地种田的辛勤瞬间(摄影:秦江浩 赵怡然)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后,便循着“不打扰自然”的原则铺展生态农业的蓝图,这些做法让绿水青山有了更实在的依托:不用化肥,溪流始终保持着清澈,岸边的芦苇丛成了水鸟的栖息地;少用农药,田埂上的野花肆意绽放,蝴蝶与蜻蜓在稻浪间翻飞,曾经只是“好看”的山水,渐渐成了生态系统的“活标本”。
该团队的负责人彭博指着田垄旁潺潺的水流,掌心还沾着半截带着湿泥的秧苗,“以前总在课本上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踩在这泥里才懂——稻子长得好,村里才能搞生态农业,游客才愿意来体验农耕。这不就是山水和金山银山间的绳结吗?”在团队成员的话语中,课本上的“两山理论”渐渐变得具体可感。晨风吹过稻田,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也把这些感悟悄悄吹进了每个人心里。“两山”理论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字,而是能在田埂间扎根、在实践中结果的真理,正如这田地里的秧苗,只有种得深、养得好,才能收获沉甸甸的未来。
共话收获:实践星火点亮前行路
队员们种田互帮互助(摄影:施丁丰)
夕阳为田野镀上金边,学生们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整齐秧苗,疲惫的脸上绽放出满足的笑容。一位浑身沾满泥土的学生感叹:“这双手能写出论文,也能创造生机——劳动让我触摸到了更真实的世界。”
回程中,大家都自然而然地将话题转到刚刚的耕作劳动中,有的晒出了自己与三大排秧苗合影的照片,有的感叹道:“虽然经常看到路边的稻田,却从来没有下去亲身体验过插秧,没想到插秧还有这么多学问。”对于实践队队员来说,在了解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直至收获的完整周期的过程中,大家也更加深入理解了“两山”理论的真谛——所谓和谐,从来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像插秧时的深浅疏密那样,在顺应自然里找到共生的智慧。
队员务农的幸福瞬间(摄影:秦江浩)
此次农耕实践活动,是“践行者”暑期社会实践队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了乡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更助力渠口村探索生态致富之路。
队员们的大合照(摄影:黄睿哲)
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扎根乡村,以青春力量助力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让“两山”理念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响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李响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