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7月6日,广州华立学院“守护侨都新‘硒’望之队”怀揣乡村振兴的热忱,走进江门市崖门镇横水村,以富硒产业科普与乡村影像记录为核心,通过田间课堂,宣传手册发放等多元形式,正式开启了为期数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多学科学生组成的志愿队伍,以专业知识赋能乡村发展,用青春力量点亮富硒产业的“希望之光”。
镜头定格乡韵:用影像诉说富硒土地的故事
活动伊始,队员们化身“乡村记录者”,扛着相机穿梭于横水村的阡陌田野与古朴村落间。金黄饱满的稻田在微风中泛起波浪,错落有致的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村民们在富硒农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被镜头一一捕捉。队员们聚焦富硒土地的独特肌理,记录下硒元素滋养下作物的蓬勃生机,以及村落依托富硒资源探索产业升级的鲜活场景。
▲图为成员在村民的介绍下观察水稻
“我们希望通过宣传片,让更多人看到横水村的自然禀赋与富硒产业的潜力。我们想让每一帧画面都在讲述土地与硒的故事,因为我们深知这是乡村振兴的底气所在。”这是团队成员的心声,也是该团队开展此次三下乡中的动力。团队计划将素材剪辑成兼具人文温度与产业价值的宣传片,宣传片拟投放至微信视频号、江门文旅公众号等平台,为横水村富硒农产品拓宽认知度。
科普浸润民心:为长者解码“硒”望的健康密码
此次活动得到崖门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全程支持,提供本地富硒土壤检测数据作为科普依据,为此一场专为村里长者设计的“微量元素硒科普课堂”伴随着队员们入户宣传的脚步一次次传播。队员们以“硒与健康”为主题,用生动易懂的案例和实物展示,深入浅出地讲解硒元素在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预防慢性病等方面的作用。“您看这张图表,富含硒的食物能帮咱们身体‘挡’住有害自由基呢!”队员站在王奶奶身边,指着示意图耐心解释。此次宣传队员们累计发放富硒宣传手册100余份,入户讲解覆盖20户家庭,实打实的做到走进群众,为群众服务。
▲图为团队成员向村民介绍宣传册中的内容
▲图为成员设计的宣传手册
青春赋能乡村:让“硒”望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夕阳西下,队员们在麦田中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此次活动不仅通过影像记录为横水村富硒产业搭建了宣传窗口,更以科普宣讲提升了村民对硒元素价值的认知,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认知基础。“守护侨都的新‘硒’望,不仅是用知识浇灌土地,更是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青年与乡土的碰撞中绽放光彩。”
面对横水村富硒土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崖门政府联合广州华立学院启动本次活动,在横水村委会协作下此次活动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的创新形式,旨在破解村民“有资源无技术”的瓶颈。当镜头定格下村民的笑容,当科普知识融入田间地头,华立学子正用实际行动,为侨乡沃土上的富硒产业注入青春动能,共绘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图为团队成员在麦田下的合影
青春与沃土的双向奔赴,知行合一的生动注脚
此次横水村富硒科普实践活动,对华立学子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与成长之旅。他们不仅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践能力,更在田间地头收获了宝贵的“乡土教材”。通过亲手记录、亲口宣讲、亲身感受,队员们深化了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真切体会到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重要性。他们见证了富硒资源的价值,也深刻认识到打通认知壁垒、提升村民科学素养的关键作用。活动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跨学科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服务“三农”、投身乡村建设的种子。当青春的热情与乡村的沃土相遇,收获的不仅是横水村富硒产业认知度的提升和宣传窗口的搭建,更是青年一代对国情、农情的深刻体认与社会责任感的显著增强。这趟旅程,是知识付诸实践的生动注脚,更是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宝贵起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昕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昕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