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绛州澄泥砚的传承于发展历程,感悟其文化内涵,探索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晋砚澄心”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山西省新绛县王庄村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开展“绛州澄泥砚传承人的匠心之路”访谈活动。

在此期间,实践团队与绛州澄泥砚新一代传承人蔺霄麟进行深度对话,了解年轻传承人的传承经历与传承故事,解码非遗传承人对现代澄泥砚文化的自我见解和对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独到理解。

图 1 康振东、杨子彤、史俊杰三人采访蔺霄麟 (张涵摄)

“我本来学的是雕塑,后来凑巧转到陶瓷工艺专业,经过学习,发现陶瓷的整体的生产的过程与澄泥砚的制作过程相似,我本身是很喜欢到窑炉里面烧制的这个过程,所以逐渐把陶瓷一些知识用到了澄泥砚,不断进行创新,让澄泥砚有各种新的呈现方式。”

当采访团问起传承人的传承经历时,受访人蔺霄麟打破了传统非遗传承的刻板印象,他表明投身这一领域并未受到家庭强制,而是由于大学专业的调整和自身对澄泥砚的兴趣才逐步深入。

同时,他也向采访团讲述了自己能够做出代表作品《日月同辉砚》的契机:“这个砚台实际的名字是叫‘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当时我坐高铁去西安,刚好看到镜子里,月亮反射出来的影子紧挨着太阳,看似两个毫相干的东西,却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相遇。”这番讲述揭示了非遗传承的新样态:兴趣驱动与生活洞察,深刻寓意寄托澄泥砚,成为连接传统工艺与年轻传承人的精神纽带。

图 2 《日月同辉砚》实图 (杨子彤摄)

当被问到澄泥砚传承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素养时,蔺霄麟认为,作为传承者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愿意长时间投入;其次要有自我认知,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才能赋予产品灵魂与独特性。同时他也向采访团表明他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和投入,并非为了追求高大上的目标,而是出于内心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他的话语直接要点,说出了所有非遗文化传承者都应该具备的品质素养。

图 3 蔺霄麟向实践团队讲解澄泥砚工艺 (崔孟泽摄)

如今的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已经成为了王庄村的文化地标。绛州澄泥砚这一承载着黄河千年历史的的文化遗产,通过建设文化园,创新展示体验,研发相关产品等方式增加了王庄村村民的就业机会,改善物质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既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又搭建起了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实践团成员观察到,文化园不仅开设了面向青少年的研学活动,还建立了非遗技艺培训基地,为村民提供从文化体验到技能就业的全方位赋能,真正实现了“非遗活起来,乡村兴起来”的双向奔赴。

图4 蔺霄麟与实践团队合影留念 (刘少泽摄)

本次访谈活动为实践团队打开了非遗传承的新视角——当传统手艺遇上青春力量,当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绛州澄泥砚正在用自身的影响力与驱动力,研磨着振兴乡村的墨汁。(“晋砚澄心”实践团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少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少泽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