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鸿仕睿园小区的一隅,90岁的高松章老人每天清晨都会在庭院中舒展身形,一套太极螳螂拳打得刚柔并济。这位与螳螂拳结缘七十余载的老人,用一生书写着传统武术的传承故事。山东财经大学民俗体育调研团队近日专访高松章,揭开这门融合18家拳法精髓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传承密码。
图1 志愿者采访高老师及其他螳螂拳老师
结缘:从谋生少年到拳术传人
1947年,为谋生来到青岛的高松章,跟着姨夫王玉山开启了武术生涯。白天在中山路售卖报刊,夜晚便在黄台路中正中学的空地上,跟着这位曾在山东省司令手下担任教官、打遍山东擂台无敌手的拳师习练招式。"那时候住在寿光路,离大庙山(现儿童公园)近,姨夫住山脚下,我隔三差五就去练拳。"从1963年到1976年,他完整继承了王玉山的太极螳螂拳体系,即便在工厂工作期间加入体操队,也未曾放下对武术的热爱。
传承:从口传心授到数字时代
"姨夫教我'绿袖翻车'时说,打擂台要直接把对手打下台。"回忆起学艺往事,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王玉山宗师"胳膊硬如铁"的实战技艺,让他深刻体会到螳螂拳"无花架子、招招实用"的特点。为突破传统传承的局限,高松章将毕生所学编成3000册《太极螳螂拳动作要领》,详细标注每个招式的练法与用法;80岁高龄时,他还化身"抖音拳师",录制全套拳法视频,成为家族中首位用短视频传播武术的传人。"以前学拳一年半载不练就忘,现在看书看视频就能复习。"
坚守:九旬仍站讲台,免费教学四十载
从1985年帮忙教学开始,高松章累计教拳近40年,学生遍布东北、云南、广州等全国多地。退休后他受邀接管大学武术协会,延续"不收费传艺"的传统:"我学拳没花钱,教徒弟也不能收。"2023年,他带领老家武馆的20余名学生参加山东省武术比赛,斩获6金1银8铜。如今每周除了给大学生上课,周末还义务教小朋友练拳,"螳螂拳没高踢腿、不蹦跳,90岁也能练,这是它适合全年龄段的优势。"
图2 高老师教徒弟们练习拳法
新声:传统武术如何叩开年轻人心门
"学拳先学做人,姨夫为人谦虚,从不提打擂台的事。"高松章常对学生强调武德的重要性。面对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武术的热情,他建议:"别只顾着学琴画画,好身体是根本。"通过线上视频教学、推荐参加省级赛事等方式,他正尝试让螳螂拳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当被问及传承的意义,老人指着墙上的拳谱手稿说:"王老师当年想把技艺传下去,现在我把书和视频留给后人,这就是最好的交代。"
夕阳下,老人演示着螳螂拳的经典招式"螳螂捕蝉",指尖带起的风声里,既有七十年光阴的沉淀,也有传统武术在数字时代的新回响。这份凝结着几代拳师心血的非遗技艺,正以"一本书、一支视频、一堂免费课"的方式,在新时代续写着传承的故事。
图3 高老师及徒弟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盈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盈盈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