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德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瓷路同行”陶瓷文化实践队在景德镇宁封窑国际陶艺村,成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一线课堂”文化实践活动。活动以“传播陶瓷文化,促进文明互鉴”为主题,特邀来自美国、捷克、伊拉克等国的国际友人共同参与。活动通过双语导览讲解、沉浸式文化研习、传统技艺实践等多元形式,以瓷为媒,有效架设起文明对话的桥梁,全方位呈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亲身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担当。
团队成员为国际友人双语导览讲解 张旺摄
巧手拉坯塑瓷韵 匠心传承续千年
在宁封窑非遗文化体验区,国际友人围坐在自动化辘轳车前,在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这项传承千年的制瓷绝艺。团队成员以中英双语娓娓道来,从揉泥的力道把控、定中心的精妙手法,到开孔的节奏掌控、提拉成型的艺术创造,将每个步骤蕴含的匠心智慧一一阐释。当陶泥在指尖流转成型时,来自伊拉克的Waleed不禁赞叹:“这种与泥土对话的创作过程,赋予了器物独特的生命力!”团队成员不仅示范技艺要领,更以"器以载道"的造物哲学为引,讲述中国陶瓷"技进乎道"的文化精髓,让国际友人在动手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手工艺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团队成员为国际友人讲解拉坯方法技巧 郑惟天摄
妙笔生花绘素坯 中西合璧显匠心
在素坯彩绘体验区,团队成员以“白如玉、明如镜”的素坯为媒,为国际友人开启了一场跨越东西方的艺术对话。他们首先娴熟演示“勾线如行云流水,填色似彩霞晕染”的传统技法,随后鼓励国际友人以瓷为纸,融汇多元艺术语言。美国友人Soraya执笔挥毫,将西方少女的恬静神韵与中国传统纹样的典雅线条完美交融,创作出令人惊艳的跨文化佳作。团队成员适时以“纹以载道”为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陶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审美哲学——从缠枝纹的生生不息到云纹的吉祥如意,让国际友人在笔墨丹青间,既领略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精妙,又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
团队成员与国际友人探讨创作灵感 郑惟天摄
竹丝巧编护珍品 传统智慧润无声
在竹编体验区,团队成员与外国友人围坐一堂,共同探寻这项古老工艺的现代生命力。团队成员李倾城手持篾条,一边娴熟地示范“挑一压三”的编织技法,一边娓娓道来:“这些看似简单的竹编,曾护送无数景德镇瓷器漂洋过海。先民们用最自然的材料,创造了最智慧的包装方案。”在她的指导下,外国友人将彩色的竹篾经纬交错,编织成兼具实用与美感的杯垫。当了解到竹编不仅环保耐用,更暗合“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时,捷克友人Hana赞叹道:“这种将功能与美学完美结合的智慧,正是当代设计最需要的启示!”团队成员借此深入阐释了中国传统造物观中“材美工巧”“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让古老的竹编技艺焕发出新的文化光彩。
团队成员与国际友人讲解中国传统竹编文化 张旺摄
团队成员帮助外国友人进行竹条编织 郑惟天摄
千年瓷路连四海 文明互鉴谱新篇
在古韵悠扬的外销瓷博物馆内,团队成员化身为文化使者,引领外国友人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瓷路”文明对话。他们以专业的双语解说,将一件件珍贵展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唐代邢窑“类银似雪”的白瓷珍品,到元代青花中东西合璧的钴料纹饰;从明代克拉克瓷上绽放的异域风情,到清代广彩中流淌的西洋笔触。团队成员特别指出,这些跨越重洋的瓷器不仅是贸易商品,更是流动的文明符号——中国的制瓷技艺催生了欧洲麦森瓷器的诞生,东方的审美趣味重塑了西方的艺术风尚。通过深入浅出的比较分析,团队成员让外国友人真切感受到:每一件外销瓷都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结晶,见证着人类对美的共同追求。
团队成员为国际友人翻译讲解 郑惟天摄
青春聚力传薪火 瓷语新声向未来
活动在龙窑温暖的窑火映照下迎来尾声。团队成员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引导着这场跨越文明的对话。捷克友人Hana动情地说道:“瓷路同行团队让大家触摸到了陶瓷艺术的灵魂——它不仅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更是连接东西方的心灵纽带。”团队成员张旺轻抚着龙窑斑驳的窑砖回应道:“正如这千年不熄的窑火,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在快门声中,镜头定格中外友人灿烂的笑容,那跃动的火光仿佛在诉说:今日的陶瓷文化交流,正是古老丝路精神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正在通过这样一场场真诚的对话得以践行。这次活动不仅搭建了文化沟通的桥梁,更播下了文明互鉴的种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累了宝贵经验。(文字:鲁毅欣)
团队成员与国际友人在宁封窑合影 郑惟天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怡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怡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