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付挺远 范恒哲 张永琪)7月4日上午,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力行岐黄 仁心筑梦"师生联建社会实践团队抵达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李克农故居,开展"传承隐蔽战线精神,淬炼青年思想修养"主题教育活动。在讲解员的引导下,30余名师生依次参观故居陈列馆,透过200余件泛黄文物与历史影像,追溯"龙潭三杰"之一李克农在隐蔽战线的斗争历程。
泛黄文物里的信仰密码:密写药水与潜伏手稿的无声诉说
"这台1930年代的美式电报机,曾伴随李克农将军在上海传递过无数绝密情报。"在陈列馆中央展区,讲解员举起复刻的密写药水瓶详细介绍,"瓶中液体与米汤反应能显现字迹,将军就是用这种原始方式在白色恐怖下传递指示。"展柜里,一份用钢笔临摹的潜伏时期手稿引发师生驻足——泛黄的宣纸上,"今日接头暗号:左手持《申报》第3版"的蝇头小字仍清晰可辨,字旁标注的"火漆封口 阅后即焚"八字,让学生张永琪不禁轻抚玻璃展柜感叹:"原来谍战剧里的情节都是真实的历史。"
最震撼的展品当属一封1931年的密写信件复刻件。讲解员现场演示解密过程:当碱性溶液刷过纸面,原本空白的宣纸上逐渐显现出"中央特科已安全转移"的蝇头密语。"这不是电影特效,而是革命先辈真实的斗争智慧。"学院负责人指着展柜中一只磨损的旧皮箱说道,"将军曾用这只皮箱伪装身份,箱底暗格藏过电台零件,在敌人眼皮底下传递重要情报。"
(图为师生共同参观李克农故居。范恒哲 供图)
场景复原中的历史对话:从文物观摩到精神共鸣
在故居西厢房复原的"地下工作场景",老式桌椅、煤油灯与伪装成茶叶罐的发报机构成逼真的潜伏环境。讲解员现场还原了1931年李克农在上海法租界传递情报的场景:"当时将军每天要在三个接头点之间穿梭,口袋里永远装着两份报纸——真情报藏在《申报》第三版的夹缝里。"师生们俯身观察桌上的"密写工具包",里面的毛笔、瓷碗与碱水试剂还原了当年地下工作者的智慧。
庭院的廉政文化墙前,师生们围坐在将军铜像旁聆听"红色中医史话"主题讲座。学院副书记展开一幅泛黄的苏区医疗地图讲解:"1934年中央苏区缺医少药,红军卫生员用针灸为伤员止痛,李克农将军在潜伏期间也曾用中医药知识为同志调理身体。"说着,他举起一本复刻的《红军针灸手册》,书页间还夹着当年记录的"耳穴止痛法"手稿。
(图为讲解员介绍李克农的传奇故事。范恒哲 供图)
青年学子的精神感悟:从历史认知到信仰传承
"看到将军写给家人的密信时,突然理解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含义。"学生付挺远在参观留言簿上写道,"信中那句'待革命胜利,定陪你看西湖春色',让人感受到革命者的铁骨柔情。"在陈列馆出口处的"信仰留言墙"前,师生们用便签写下感悟:"电报机的按键声里,听见了信仰的回响""密写药水显影的不仅是字迹,更是初心"。
(图为师生团队合影。张永琪 供图)
学院分团委负责人表示,后续将围绕"红色中医"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把李克农等革命先辈在斗争中运用中医药的故事整理成校本教材,让岐黄学子从历史中感悟"仁心仁术"的深刻内涵。师生们缓步离开故居时,夕阳为庭院中的李克农铜像镀上金边,将军目光如炬,仿佛在见证新一代青年从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续写岐黄担当。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付挺远 范恒哲 张永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恒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