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的16名师生奔赴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深入银坑镇竹篙寨革命旧址开展红色研学,这支由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的队伍,通过沉浸式学习革命历史、感悟苏区精神,在红色热土上接受思想洗礼,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战略要地:中央红军的“生命线”堡垒。竹篙寨,位于于都县银坑镇年丰村,山势陡峭挺拔,形似竹篙直指苍穹。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烽火岁月里,这里绝非普通山峦,而是肩负特殊使命的核心战略枢纽。银坑镇文化站干事、红色文化讲解员林秦虎书记在引导实践队探访时,以其深厚的地方党史知识,深入剖析了竹篙寨被选定为中央红军重要后方物资保管处的深层原因:银坑地区蕴藏的丰富煤炭资源保障了兵工厂运转;当地群众毁家纾难、踊跃参军,筑起守护物资的血肉长城;山区丰富药材更维系着红军战斗力。 正是这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共同奠定了竹篙寨作为红军可靠战略后方和“后勤生命线”堡垒的坚实基础。
林秦虎书记为“红梦启航”实践队讲解照片(罗轶恒 摄)
信仰见证:永不磨灭的入党誓词。在肃穆的遗址现场,林书记引导队员们细致参观了当年红军构筑的哨卡、战壕、依托天然岩洞设立的弹药库和物资储藏点等核心遗迹。最令队员们心灵震撼的,是在一处相对完好的岩石基座上,发现了一处 珍贵的革命文物遗迹——当年的入党誓词。尽管承载誓词的木质部分已随岁月风化消逝,但深深镌刻在坚硬石基上的入党誓词核心内容依然历历在目:“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短短数行,字字千钧,是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在血与火考验面前,用生命向党和人民作出的最庄严、最纯粹的承诺。队员们肃立在这方信仰的丰碑前,神情庄重,仿佛穿越时空,聆听到先辈们掷地有声的誓言,深刻感受到融入血脉的忠诚与担当。
于都县银坑镇竹篙寨中入党誓词牌照片(罗轶恒 摄)
青春感悟:在红色沃土汲取奋进伟力。珍贵的遗迹和详实的讲解,在实践队员心中激起强烈共鸣。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在竹篙寨旧址前,自发分享所见所思所感。
“林书记对竹篙寨战略地位的精辟分析,特别是对资源禀赋与民心向背决定性作用的阐释,让我深刻理解了党领导革命克服万难、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队员严轶娴表示,“那方石基上永不磨灭的入党誓词,更是以最质朴也是最震撼的方式,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忠诚信仰。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必须传承的红色基因。”
“红梦启航”实践队在竹篙寨与林秦虎书记(中)合照(罗轶恒 摄)
此次竹篙寨调研之行,是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实践。通过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脉搏,特别是深入理解竹篙寨作为战略后方基地的形成逻辑和亲睹承载着初心的入党誓词遗迹,队员们对中央苏区历史、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坚定理想信念的永恒价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和情感认同。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红色基因不仅要铭记于心,更要传承于行;革命精神不仅要学会领会,更要躬身践行。实践队将继续在于都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追寻更多红色印记,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通讯员 徐萌)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轶娴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