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福建师范大学“‘法’行福州,守护‘骑’迹”实践队一行前往瀛榕律师事务所,参与由瀛榕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暨合伙人林善志主持的实务指导活动。本次活动以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为核心议题,通过实践队提问、专业律师解答的互动形式,深入探讨法律实务中的关键问题,为推动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
【探新业权护,解劳酬规明】
活动伊始,实践队就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现状提出疑问。林善志律师指出,当前该领域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尚未构建起普适性、系统性的权益保障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平台规则与算法的不透明性成为突出问题,劳动者难以获取派单规则、绩效评估等核心信息;劳动报酬计算体系复杂多变,各类补贴、扣款项目缺乏清晰界定,导致劳动者对收入构成认知模糊;加之平台管理指令通过算法远程执行,具有较强隐蔽性,使得劳动者权益受损时难以及时察觉与有效维权。
【解纷多路径,维权依实情】
针对解决劳动争议的有效途径,林善志律师进行了全面阐释。他强调,劳动者可依据争议具体情况,选择多元化的维权路径:首先可尝试平台内部申诉程序,但该途径的有效性依赖于平台方的主动作为与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凭借其专业优势,能够在快递、网约车等领域的劳动争议调解中发挥积极作用;司法局下属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第三方调解组织,以其中立立场与专业经验,为争议双方提供公正、高效的调解服务;向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投诉举报,能够凭借行政监管力量快速介入处理,具有直接性与高效性;而劳动仲裁与司法诉讼作为最终救济手段,在其他途径无法解决争议时,为劳动者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取证讲技巧,存证重时效】
在证据收集与固定环节,林善志律师结合实务经验,详细讲解了操作要点。他表示,截屏、录屏等基础手段需配合第三方时间戳,以确保证据的时间关联性与真实性;使用“权利卫士”APP等专业工具,可有效保障证据的合法性与完整性;对于微信聊天记录、考勤数据等关键证据,通过公证机关进行证据保全,能够显著提升证据的法律效力。此外,针对平台后台数据等劳动者难以自行获取的证据,可依法通过律师调查令或法院调查取证程序予以调取。
【认定标准异,裁判尺度歧】
谈及劳动关系认定的难点与司法实践差异,林善志律师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劳动关系认定面临双重困境:其一,平台规则、算法逻辑、考勤记录等核心证据多由平台方掌控,劳动者举证难度极大;其二,劳动关系认定需穿透合同形式,从工作管理模式、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等多维度进行实质审查。在司法实践层面,劳动仲裁机构与法院在认定标准上存在一定分歧,法院在部分案件中倾向于适用连带责任规则;同时,不同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裁判尺度尚未完全统一,但整体呈现出规范趋同的发展态势。
【地方出新策,保障破常规】
关于地方政策与实践探索,林善志律师对典型经验进行了系统介绍。厦门市推行的“易鹭宝”项目,通过创新保险保障模式,打破户籍限制,实行灵活的按日参保机制,切实减轻劳动者经济负担。
【访谈表谢意,赠礼寄深情】
在访谈即将结束之际,实践队全体成员向林善志律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为表达感激之情,队员们特意准备了一套精美定制的文创礼品及手写祝福赠予林律师。这份礼物既承载着实践队对林律师专业素养的钦佩,也寄托着其未来工作的美好祝愿。
【多方同勠力,共护劳者益】
此次实务指导活动通过专业律师与法学学子的深度对话,不仅梳理了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领域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更为不同主体指明了行动方向:劳动者应强化证据意识,主动采取措施固定维权证据;法律从业者需密切关注法律空白领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政策制定者应加快完善法规体系,推动裁判标准统一。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访谈,“‘法’行福州 守护‘骑’迹”实践队的队员们作为志愿者,穿透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复杂图景,触摸法律服务于民生的鲜活脉搏。大家深刻理解了法律守护公平正义、提升群体福祉的力量。这趟旅程是从课堂走向前沿、理论迈向责任的坚实一步,唤醒了运用所学服务社会的自觉,点燃了躬身实践、贡献法治建设的信念。队员们正从今日实务“受益者”向明日正义“奉献者”坚定成长。
供稿|福建师范大学“‘法’行福州∙守护‘骑’迹”实践队 涂智美、李慧婕
供图|福建师范大学“‘法’行福州∙守护‘骑’迹”实践队 黄婧媛、郑玉鑫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涂智美、李慧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涂智美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