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日讯(通讯员:李硕阁 杨蕙绮 王程 刘伟琦)为深入解析丹霞地貌特征与古建智慧,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于福建泰宁大金湖开展专项调研,重点考察甘露寺、斜线天(丹霞线谷)、三剑峰等核心景观,探索自然与人文的深层互动。
甘露寺:力学与自然的千年对话
实践队首站聚焦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甘露寺。其构造巧妙地依托于丹霞岩壁之中,堪称古人顺应地形进行建筑设计的典范。现场调研印证了古籍记载的布局智慧:“左钟右鼓上经下佛”——巧妙利用天然岩形构建空间。
( 图为“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大金湖地区考察时发现的雕像)
调研核心在于其标志性的“状元柱”结构。队员们实地观察分析发现,一根粗壮木柱以约28度角精准斜插入岩壁,其倾斜角度与岩层倾角高度吻合。这种精妙设计,仅凭木柱自身的力学传导,便将建筑荷载有效分散至稳固岩体,实现了“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结构奇迹。队员们深入探讨认为,这不仅是高超的建筑技艺,更是古人对地质构造深刻理解与尊重的体现。
斜线天:水流雕琢的地质档案
实践队深入斜线天,实地考察这一典型的丹霞线谷地貌。据地质资料及现场石碑记载,此处原为砂砾岩中的一条张性倾斜小断层,经长期流水侵蚀拓展,形成长约百米、最窄处仅0.5米的狭窄岩隙。
队员们在仅容单人侧身通过的狭缝中,仔细观察了高达40-70米的崖壁及清晰的流水侵蚀波纹纹理。结合现场讲解与地质知识,队员们理解了其形成过程:垂直水流浸润冲蚀,叠加岩层“湿胀干缩”的风化剥离效应,共同塑造了这处倾斜狭窄的线谷,使其成为解读丹霞地貌演化的天然样本。
(图为“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队员进行地质考察时翻越一线天的场景 供图 李硕阁)
三剑峰:节理控制下的地貌奇观
调研至大金湖地标三剑峰。三座陡峭岩柱拔地而起,形如利剑直指苍穹。实践队通过形态观察与成因分析确认:地壳运动产生的密集垂直节理(裂隙)是基础框架,后期风化侵蚀(尤其是流水沿节理侵蚀和重力崩塌)剥离了周围较软的岩层,残留坚硬的砂砾岩体,最终形成“三柱擎天”的险峻形态。
在这里,队员们特别关注并探讨了岩柱表面密集的蜂窝状“丹霞窗”洞穴的形成机制(差异风化)。三剑峰的形态、倾斜角度与区域主节理方向高度一致,是研究丹霞地貌发育阶段与力学稳定性的重要实例。
(图为实践队老师和学生在大金湖地区进行地质调研考察时合照 供图 刘皓月)
明清园:雕梁画栋中的礼制与匠心
实践队深入考察明清园,聚焦古建筑装饰艺术与功能布局。在聚贤堂内,队员们系统观察了其"无处不雕"的建筑特色——梁枋、斗拱、门窗等木构件均饰以精美雕刻,题材涵盖飞禽走兽、花卉人物等。此处曾为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其建筑彩绘采用天然矿物石磨碎后涂抹的工艺,色彩历经数百年仍依稀可辨。通过对比分析,队员们发现:明代雕刻风格简练质朴,线条刚劲;清代则转向繁复华丽,尤以"鳌鱼"等祥瑞题材为代表,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审美流变。
实践队队员对明清园内体现武官礼制的建筑进行了重点研究。狮子阁以珍贵楠木雕成,116只狮子形态各异。府内陈列的二品武官办公室原物,其四根立柱为海南黄花梨木所制,彰显等级规制。队员们注意到,建筑装饰屋脊兽吻数量、彩绘图案等均与主人官阶对应,成为研究清代武官宅第制度的实物标本。
在百福馆内,队员们系统梳理了明清木雕的工艺演进。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福"字纹样雕刻技法——从明初的阴刻线描到清中期的透雕叠加——直观感受到工艺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些实物资料为研究传统建筑装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为泰宁明清园内百福馆 供图 刘皓月)
此次大金湖与明清园的深度调研,不仅是一次对自然鬼斧神工与古人匠心独运的探索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尊重自然规律、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性,进一步坚定了运用所学知识守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伟琦 李硕阁 杨蕙绮 王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伟琦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