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与农业知识、耕读实践、传统技艺深度融合,2025年7月2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工益新锋”实践团在江西省资溪县乌石镇开展以“途中探农识,秧间践农耕,田间习技艺”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走进乡村,以自然为课堂,以秧田为书卷,以技艺为画卷,开展了一场充满农韵与知识的探索之旅,深入感受畲族这一特色民族的农业知识魅力,共同感悟农耕的智慧,在实践中书写属于青春的奋斗篇章。

途授道边植,细品农产情

资溪县乌石镇新月村为畲族聚居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拥有极为丰富的农业植物资源,在畲族人民的全面努力下,当地孕育出多样化的农家资源劳动成果,对于实践团成员了解农业知识与农副产品有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走在乡间小道上,指导老师化身“行走的百科全书”,指导成员们了解乡村作物。成员们通过观察与学习,了解不同作物的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收获了大量的畲族特色农业知识。途经农户门前,成员们了解到当地桂花酒、笋干等特色农副产品,认识到稻谷、茶叶等农副产品背后蕴含的智慧与汗水。这一路经历,不仅让成员们拓宽了对畲族特色资源的认知,更深刻体会到自然与农耕的紧密联系,领悟到乡村大地蕴藏的无限宝藏。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乡村作物

插秧砺心志,筑牢劳动情

团队成员走进资溪县乌石镇农耕田地,开启插秧劳动实践。下田伊始,农民躬身示范插秧技法,以“稳、直、匀”三字诀倾囊相授。实践团成员在指导下反复调整手势力度,从初学时的歪斜凌乱,到渐入佳境的行列齐整,最终让空旷水田化作整齐方阵。此次实践,成员们不仅习得农耕技艺,更在躬身劳作中读懂“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切身感悟传统农耕的艰辛与坚守。在烈日炙烤与腰背酸痛的双重考验下,成员们以重复躬身的姿态突破体能极限,将坚韧刻入劳作的每一个动作,让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汗水中淬炼成钢。成员们手握秧苗扎根泥土的瞬间,既是对传统技艺的躬身致敬,亦是将课本中的农业知识转化为田间实践的生动诠释,让古老农耕文明在青春的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下地学习体验插秧 

酵藏农耕韵,酿技艺

成员们来到资溪县乌石镇的制酒工坊,沉浸式体验制酒全流程。实践团成员跟随当地酿酒农户,走进传统酒坊,近距离体验畲族传统制酒工艺。酿酒农户向成员们耐心讲解从原料筛选、蒸煮发酵,到蒸馏取酒的全过程。成员们也亲手参与制酒过程,协助摊凉糯米、将糯米均匀拌入酒曲中,观察糯米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奇妙反应。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是传统劳动技艺的生动体现。成员们将课本中的生物发酵原理、化学物质转化原理等理论转化为实践认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悟”,让劳动成为知识落地的桥梁。在制酒过程中,酿酒农户对每道工艺程序的严谨态度,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匠心。成员们在反复调试、耐心等待中,学会沉下心打磨技艺,领悟到劳动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对品质的坚守,从而培养严谨负责的态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随酿酒农户学习酿酒工艺

实践团成员们从对资溪县乌石镇农业知识与农家资源劳动成果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到躬身水田,体验插秧再到参与制酒技艺全流程,读懂了“劳动”更深层的意义:田间插秧是脚踏实地的耕耘,酒坊酿酒是精益求精的创造,二者共同诠释着劳动精神的内核——用双手创造价值,以智慧传承文明。

供稿团队: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工益新锋”实践团

通讯员:滕婧尧 熊雯晞 李翼 余有航 郑慧伦 杨兴恺 吴建衡 万心怡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滕婧尧 熊雯晞 李翼 余有航 郑慧伦 杨兴恺 吴建衡 万心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心怡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3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